王国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诗如何意层深、语浑成?

【 王国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诗如何意层深、语浑成?】前言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中,归纳总结了不少古人作诗的手法。初读时囫囵吞枣,其实很多内容理解得似是而非。闲暇时随意翻看,每一次重温,总会有更深的领悟。
今日翻到“层递”这一部分,谈到作诗填词,如何做到层深而浑成?录之于下,于己如读书笔记,与他人如借花献佛,与学诗者共勉。
一、杜甫的层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有《登高》被人称为“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最为人称道。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道: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这两句诗,每一句都层层深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每一句有四层意思,两句有八重含义。即所谓层深。
王国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诗如何意层深、语浑成?
文章插图
二、欧阳修的层深又有欧阳修《蝶恋花》为词作中层深的例子。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结尾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清人王又华 《古今词论》中引用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先舒(1620年-1688年)词论评价道:
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迁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
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迁,此一层意也。
诗人作诗填词,诗意层层叠加容易,做到浑成也容易。但是既要层深,又要做到浑为一体(浑成)就难了。欧阳修和杜甫是怎样做到的呢?
王国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诗如何意层深、语浑成?
文章插图
三、层深而浑成毛先舒是这样分析欧阳修这两句词的:
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後,便当扫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迁去,层虽然多,但是此意浅,很好理解。用白居易的故事来说,就是老妪能解。既然不需要深思,就能理解,所以读者欣赏时并无凝碍,因此在接受时字到意到,便有浑成的感觉。
毛先舒说“初非措意,化工生物”,就是自然而成,不经过诗人有意的刻画。用周振甫先生的话解释:
透过形象(花),用精炼的话写出,含蓄而不浅露,言简意赅,寻味起来就觉得层层深入,情意无穷。
读者流畅地欣赏以后,再经过回味,自然会体会到诗人的层层深入。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不过,说到这里,还有一层意思要理解,即何谓“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呢?这个可以和王国维的“隔与不隔”一起理解。
王国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诗如何意层深、语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