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 七 )
这个案例中工作的挑战能造就心流是足够生动的 。 我倒想做一点笔走偏锋的评论 。 我常对学生们说 , 你们要选择一份与你自己智商相匹配的工作 。 不要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 , 索然无味了 。 中年后能否找到和重新学做一份挑战性的工作是存疑的 。 借棋弈做比喻 , 智商高的不要选择跳棋 , 要选择围棋 , 它能长久地吸引你 。
【人类|“心流之父”米哈里去世: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丨逝者】令中国读者惊异的是 , 米哈里的第二个案例是《庄子·庖丁解牛》 。 这很让我感动 , 因为我一向认为这是中国文字中最美的一篇 。 庖丁无疑在劳作中进入心流的状态 , 从庄子全过程的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到 。 米哈里却有更多的期待 。 庖丁回答文惠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官知止而神欲行 。 ”米哈里引用的英文翻译是:“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have come to a stop and spirit moves where it wants” 。 笔者以为 , “以神遇”的意思是“以直觉应对” , 译为“spirit moves”不妥 。 这个翻译误导了米哈里 。 遇—moves—flow , 中英文字转化后的对比 , 令米哈里痴迷东方的“遇”与西方的“流”可以“融会贯通” 。 瑕不掩瑜 , 庖丁解牛确乎符合心流 。 但《庖丁解牛》没有说出米哈里的理论 。
为什么对工作的不满成为社会主流舆论的组成部分 , 且出现上述调查中的悖论?我试做这样的解释 。
正如米哈里所说:“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 , 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 ”最好的体验和最坏的体验都在工作中 , 而非休闲中 。 工作中好的体验与个人性格密切关联 , 故常常存留和藏匿在私人的内心 , 当事人未必有广而告之的愿望 。 而工作中的紧张、单调、劳累过度和低收入 , 则因劳工的利益诉求和他们伟大代言人振聋发聩的言论而进入公共领域 , 传染众生 。
工作虽然有内在的挑战和造成心流的可能性 , 但工作对雇主与管理者之外的员工还有其他的重要维度 , 最大的两项是自由度和收入 。 感觉收入上不公正会抱怨 。 一个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心流体验的工人 , 工作效率多半不低 , 而如果其收入没有相应提升 , 则其抱怨的可能性多半高于效率较低、无心流体验的工人 。 所以上述悖论的解释空间甚大 。 “现在我宁可做别的事情” , 未必是要从有心流体验的当下工作转移到无心流体验的休闲 , 有可能是从有心流体验但工资低的工作 , 换到有心流体验且工资较高的岗位上 。 缺乏自由度 , 正是青年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异化” 。 这批评雄辩且经久不衰 。
米哈里从心流的角度触及这一问题 , 他的思路是改良的 。 他说:“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 , 需要两项辅助策略 。 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 , 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诸如打猎、家庭式纺织、外科手术等 。 另一方面 , 还得培养像莎拉菲娜、柯拉玛、庖丁那样自得其乐的性格 , 加强技巧 , 选择可行的目标 。 这两项策略若单独使用 , 都不可能使工作乐趣增加太多 , 但两者双管齐下 , 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最优体验 。 ”“但目前的状况却是 , 那些有能力改变特定工作性质的人 , 并不重视工作能否带来乐趣 。 管理者的首要考虑是生产力 , 工会领袖满脑子也都是安全、保险与工资 。 短期看来 , 这些前提跟产生心流的条件可能有冲突 。 这实在很可惜 , 因为如果工人真正喜爱他们的工作 , 不但自己受益 , 他们的效率也会提高 , 届时所有其他目标都能水到渠成 。 ”
米哈里改革的建议不易实现 。 连工会领袖都不致力于此 , 说明劳资双方其实共享资本主义价值观:货币收益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