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和精神世界( 五 )


04
“史”与“诗”: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新京报:杨绛先生的小说以长篇《洗澡》为主 。 你认为杨绛“以‘诗’的精神来对抗‘史’的逻辑” , 具体怎么理解这种精神?
吕约:从《洗澡》到最后的《走到人生边上》 , 杨绛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 即人有双重的本性 , 一方面是灵魂 , 一方面是肉体 , 人经历的这些艰难困苦是在通过考验肉体来考验灵魂 , 肉体的考验可能过去了 , 那么灵魂在这个考验过程中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认识、净化和完善 , 也就是“锻炼灵魂”?杨绛说 , 《洗澡》里可能只有一两个人 , 试图超拔自己 , 去完善自己 。
文学|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和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走到人生边上》(增订本)
作者:杨绛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5月
“诗”与“史”的冲突是指 , “诗”是个体隐秘的情感和理想 , 具有内在统一性 , 用黑格尔的话叫做“心之诗” , 它在一个具有价值统一性的人身上是统一的 , 完满的 。 外部的社会历史运动(尤其是剧变)往往迫使你分崩离析 , 对你的“心之诗”构成挑战 。 这就构成小说叙事的紧张 。
05
梦与实:
杨绛散文的叙事艺术
新京报:下面重点聊一下杨绛先生的散文 , 也是她写作成就中最重要的部分 。 从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两个层面讲 , 杨绛的散文具有怎样的特点和重要性?
吕约:杨绛笔下很少有纯粹抒情性的散文 , 她对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贡献 , 就是对叙事散文的创新和拓展 。
以《干校六记》为例 。 她在用散文承载历史叙事的功能 , 也就是为历史提供“诗的见证” 。 《干校六记》写的是一段沉重的历史 , 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创伤性记忆 。 比如在这本书里她写到走在荒野里 , 看到又多了一座新坟 , 说明又有自杀的人 , 还有农民的饥饿、乡村的贫困、人性的压抑 , 这些都是苦难记忆 , 蕴藏着她对社会历史苦难的悲伤之情 。 但杨绛的表达方式不是直接抒情 , 而是用一种节制的语言 , 一种含蓄蕴藉的笔法 , 表面上是写自己的一段经历 , 其中涉及的社会历史内容却很深广 , 情感也是非常深厚的 。
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艺术地表达情感 , 是杨绛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 。 举个例子 , 《干校六记》里写离别的悲伤 , 不是通过直接抒情 , 而是用动作来表达的 。 钱锺书去河南的干校 , 需要把家里的床运过去 , 杨绛就写她只有一天的时间把自己家里的木床给拆了 , 再重新装在一起 , 运给钱锺书 。 她写的全是动作 , 怎么用两只手捆绳子 , 绳子很难捆 , 她就用牙齿配合手来捆 , 为了避免找不到 , 又到处写上“钱锺书”的名字 , 全都是具体的动作 。 表面上看 , 她写的是拆床和装床的一系列动作 , 塑造的则是她对亲人的爱和牵念 , 全部的情感都隐藏在动作背后 。 我认为这是一种“冰山风格” 。 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中有“计白当黑法” , 空白的地方往往隐藏了深不可测的信息 , 杨绛也善于用留白来传递难以言传的内容 , 需要读者去细加品味 。
再比如《干校六记》里的《冒险记幸》这一节 , 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辩证思维和艺术手法 。 这一篇写的是她冒险去找钱锺书 , 一路碰到各种危险 , 有时候差点就掉到河里或深坑里淹死 。 通过“记幸”来写人生的“险” , 这也是我所说的喜智和悲智的辩证法 。 《冒险记幸》的经历现在看来是很荒诞的 , 老年夫妇被迫相隔一方 , 像《诗经·蒹葭》里的少年情侣一样涉水追寻 , 表现了那是一个人性遭到压抑的冷酷荒诞世界 。 她不直接写对亲人的思念 , 而是用冒险涉水的一系列动作来呈现 , 文字中有她的深情 , 也有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