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当“笑声消费”成刚需,逗人乐为何变得越来越难

【喜剧|当“笑声消费”成刚需,逗人乐为何变得越来越难】作为一档全新综艺 , 从零出发的破圈之路必然不好走 。 相较于挖掘“新新喜剧人” , 大赛的更大亮点在于 , 不吝将聚光灯投向编剧——几乎每次作品谢幕 , 都有编剧站起来分享幕后故事细节 , 潜移默化地将“共创”概念引入公众视野 。 毕竟 , 喜剧创作的“源头活水”由演员、编剧共同组成 , 缺一不可 , 尊重编剧并放大他们的价值 , 这对推动喜剧行业的良性循环 , 更具长远价值 。
跳出传统喜剧范畴 , “笑果”却出现偏差?
有意思的是 , 节目里大家对什么是好的喜剧看法不一 。 以吐槽种种不合理付费机制的《互联网体检》为例 , “会员跳广告”“付费解锁”“超前点播”“加速包”等大量网络梗、广告梗 , 令不少观众直呼戳中痛点 , 但也被吐槽“没有铺垫和反转” , 丧失了喜剧“意料之外”的惊喜 。 正如李诞所点评的:“包袱”给得太直接、铺得过满 , 很容易让人猜到下一句梗是什么 , “包起来的才叫包袱 , 这个却直接撒出来了 , 有点像喜剧里的‘爽剧’ 。 ”
为幕后编剧投束聚光灯 , 喜剧生态仍需深耕内容
节目方认为重点不是“生产喜剧明星” , 而是关注“喜剧作品诞生的过程” 。 而在喜剧生态链上 , 常居幕后的编剧往往被动“隐形” 。 这次大赛将参与喜剧节目制作的专业编剧推至台前 , 体现了对内容创作者的尊重 。
多明站起来时 , 声线沙哑 , 艰难道出为沟通构思付出的心血 。 有剧评人评价 , 《三毛保卫战》不仅仅是靠台词或肢体语言 , 成为全场爆款 , 而是展示了如何用正剧的技巧 , 展现一个荒诞情景里的最后三根头发 , 在摇摇欲坠和顽固倔强之间的极限拉扯 。 有了结实台本、前后呼应的结构 , 加上演员细腻而非撒狗血式的表演 , 作品赢得了现场观众发自内心的大笑 。 接连制造两个“爆款”《互联网体检》《这个杀手不大冷》的编剧六兽 , 甚至被徐峥现场“挖墙脚” , 请他帮忙去写电影剧本 。
难怪跨界综艺首秀的演员于和伟感叹:这个节目就是让人看到 , “喜剧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 。 ”这种可能性不仅面向编剧 , 也给了一批自嘲“腰部”演员的选手再度发挥的机会 。 比如 , 《这个杀手不大冷》表演者蒋龙曾在《逐梦演艺圈》《扶摇》《君九龄》等多部影视作品中演过配角 , 演员生涯长达17年;《世上最美的女人》里扮演失恋女的史策曾演过《你好 , 李焕英》 , 她和搭档王皓因找不到更多机会而开始投身创作 。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