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胶囊&除了三星堆,四川还有什么“好东西”?( 二 )


本书中,萧易坚持通过严谨的考据,厘清民间诸多传闻。譬如,宝墩遗址附近的村民传言,诸葛亮曾率蜀军七擒孟获,鼓墎子就是诸葛亮操练兵马的点将台。但萧易指出,经考古发掘,传说中的金戈铁马并未在发掘中出现。又如,巴蜀大地多地有石凿大佛,祖祖辈辈传言,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开凿之前,当地曾有试凿,这些便是试凿的作品。萧易通过历史时间比较得出,更可能是因乐山大佛的开凿成功,各地纷纷效仿的结果。在“盗墓”作品热的推动下,古墓充满离奇的想象,对此,萧易一针见血地指出,“古墓远没有想象的重重机关,布局如同宋代宅院”。
在萧易的笔下,考古并不遥远,许多发掘常常通过村民偶然发现线索的方式,与今天的社会重新建立起联系。还有,与那些深埋地底下的“时间胶囊”不同,许多遗存至今仍与当地百姓和谐共处,成为百姓生活日常的一部分。试想,巴蜀大地的村民每天抬头便见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家陵阙,每天在近千年的半月山大佛附近营生,每天要经过有近700年历史的龙脑古桥,每天在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明清字库塔旁耕作……古中有今,今中有古,这当是怎样的一种穿越古今的有趣体验?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感于古蜀历史的神秘,在《蜀道难》中发出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慨。这引发了后人对于蚕从古国的诸多想象。同样因为李白的这首诗,“蜀道难”传唱千余年。不过,透过巴蜀大地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如此不便捷的交通环境并没有阻挡住外面的迁徙与入侵。本文开头彭州出土的那些宋代金银窖藏,正是当地富户为躲避蒙古大军掠夺而掩藏的结果。而南宋四川83座山城,也多有对抗外族的前线之地,包括被推立为大汗的蒙哥在此战死、写进了欧洲某些历史的钓鱼城,还有那个崖山之后、以孤军孤城苦战9年仍未抵挡住元军的凌霄城。像历史上的长城一样,铜墙铁壁并未阻敌于外,也未能挡住外族迁徙的脚步。事实上,李白本人正是由外地迁入,这比“湖广填四川”早得多,这也成就了江油是李白故乡的历史美名。
萧易的考古,专业不失通俗,通俗中又见专业,这样的专俗并举,通俗易懂,对考古学的推广与历史知识的普及也大有裨益。萧易的文字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有时看似信笔拈来,却又常常寓含深意。如后唐蜀王孟知祥称帝后,“七个月中,史料的贫乏,恰恰说明后蜀并无大事”——历史更像是翻云覆雨的大事记。倒是觉得,因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着重书写了巴蜀大地的考古发掘,在地域城市传记红火的今天,如果本书取名“四川传”,想必也不会令人意外。
【 时间胶囊&除了三星堆,四川还有什么“好东西”?】考古正是通过挖掘时间胶囊的方式,解开历史的谜团。虽然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这并不意味历史的谜团因此而会减少,因为每时每刻新的历史还在沉淀,新的谜团还在酝酿板结。由此想到,今天我们拥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但在未来考古者眼里,过多的信息会不会成为一种必须努力分辨的噪声呢?(责编:张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