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气$汉代留下一种律管候气,它是否科学,康熙皇帝给出最后结论:假的
在古代社会,先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汉代还有一种律管候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不过历朝历代的人反复实验都未取得成功,直到康熙皇帝才说它是假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二十四节气大家耳熟能详,它是古代先民观察日月星辰变化得到的一套规律,包括四季更迭和物候现象的发生,是古代农耕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确定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古人是把太阳的公转运动平均分为24份,每份约15°(圆周360°),刚好太阳每运动15°就变化一个节气。
文章插图
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对指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为了准确的判断气节变化,汉代还专门设置了观察星象的官员,每日记录每日汇报,一旦节气更替就要布告天下。后来,有的官员认为观星太繁琐,于是思考有没有其他办法,最后就有了律管候气之法。古人认为,节气变化就是气的变化,如果能看到气则一切就变得很容易了。为了观察到气,古人就用上了律管,即一种能发出不同声律(十二声律)的青铜管子。十二律管的长度依次递减,从最长的27厘米,到最短的15厘米,管子越长声音越沉闷,反之就越清脆。另外,温度也会影响律管,即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反正就越沉闷。于是,古人先利用温度和声音变化来确定节气。
文章插图
【 候气$汉代留下一种律管候气,它是否科学,康熙皇帝给出最后结论:假的】节气的变化总是伴随着温度的变化,比如从立春到立夏,温度肯定是升高的,因此同一根律管的声音就会越来越清脆;而从立夏到立冬,声音则会越来越沉闷。然而,实践表明每个人对音律高低的感受不一样,所以也难以得出准确的判断。后来,古人又经过一番改进,得出了一种新方法。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古人将十二根律管插入地下,按照不同的方位排列组成圆周,然后在律管内放入草木灰,并用薄绢盖住。还是利用温度变化感知节气,如果温度升高,律管内的草木灰就会飞出来,然后看是从哪个律管飞出来的,就可以确定是哪个节气到了。这就是汉代的律管候气之法,究竟是否科学呢?历朝历代的人都在不断尝试,但结果并未达到预期,不得不让人怀疑。
文章插图
在隋朝有个天文官叫毛爽,他按照史料记载试验了律管候气,实验的结果是:温度一变化所有的草木灰都飞起来了,但有时候,就根本没有草木灰飞起来,自相矛盾的实验结果,恐怕将实验者都搞糊涂了。到宋代,大科学家沈括也对律管候气很感兴趣,但可惜他也只是理论上赞同律管候气,在实践方面却也没成功。后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又对律管候气进行了十八年的研究,结果没有成功一次,但他并没有怀疑古人,而是称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到了明代,也有很多人都试验了律管候气之法,比如当时的兵部尚书韩邦奇,还有铁血宰相张居正,以及大科学家宋应星和徐启光等等,结果他们也都无一成功,但不过还是有人对此着迷并向往。
- 刘氏#李白一生娶了4个老婆,为何都悲催还有一婚外情,留下千古佳句!
- 苏轼&和尚让苏轼留下笔墨, 无奈留写一副对联, 后人说这是在骂你!
-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古墓里留下一封给他的信
- 艺术|为时代留下艺术经典
- 胡仔$南宋高僧志南一生只留下这一首诗,却名传千古!
- 夜雨寄北$李商隐最好懂的一首诗,却依旧留下了千年难解的谜题
- 中国文学&他比李白更狂,鲜有人知道,一生落魄留下几多千古名篇!
- |他在书法史上名不见经传,却留下了如此惊艳的小楷!
- 骆成骧@清朝最穷状元,殿试卷上留下8字,皇帝看后:状元就你了
- 孔二哥#民间传说:孔子心善放走蚂蚱,天师无奈留下神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