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这些“大土堆”是罕见的黄河足迹
【 菏泽@这些“大土堆”是罕见的黄河足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浩荡五千公里,最后在山东省境内汇入渤海。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在菏泽境内全长185公里,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和郓城四县区,辗转千年,留下了多彩的足迹——堌堆遗址。
今年4月,“山东菏泽发现156座连片汉墓”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并一度占据榜首位置。这些汉墓正是考古队员在对菏泽市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的。
堌堆,即“土丘”“大土堆”之意,是鲁西南地区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遗址,多分布于菏泽市和济宁市的西北部。目前菏泽已经发现堌堆遗址180余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布点之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那么,在广袤的平原上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高大的“堌堆”?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数千年前,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古有黄河、济水、濮水、沮水流经此地,并有上古九泽之大野泽、菏泽、雷泽等水域,其地势低洼,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泛区。黄河流经此处极易决口,威胁先民们的生命。
在与黄河改道、汛期泽溢等洪水灾害斗争中,先民们择高而居,并随着水位上升,不断加高居住面而堆积成了高大的土丘状堌堆:洪水泛滥时,人类被迫迁徙,洪水退却后,他们又回迁低处,逐渐形成了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遗址。
先秦文献记载洪水开始于唐尧时期。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唐尧元年是公元前2145年,恰是龙山文化晚期。这个时期,气候突变,降水剧增,在地势卑下的鲁西南地区潴积成灾。地质学和考古学证据表明,距今四千年前后降雨剧增还诱发了黄河大规模改道,由流入黄海转经河北平原中南部流入渤海。黄河改道时期在鲁西南平原长期漫流大大加重了连续暴雨导致的灾情。《庄子·秋水》载“禹之时十年九潦”,《荀子·富国篇》也载“禹十年水”,《淮南子·本经篇》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前鲁西南地区)”,都直接或间接记述了尧舜禹时代鲁西南地区曾发生严重洪灾的史实。当滔滔洪水淹没了适宜生产生活的土地,“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洪灾中人们纷纷“升丘避水”。
堌堆,有何价值?坦白来讲,它们就像一个个“时间胶囊”,堆叠了不同时代人类生活的信息。研究表明,堌堆遗址时间分布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与汉时期。以孙大园堌堆遗址为例,截至目前,共清理汉墓207座,东周墓葬12座、灰坑313个、水井10座,房址18座、沟9条,环壕1处。
同时,堌堆遗址考古出土过大量珍贵历史文物,既有鬲、盆、瓮、杯等灰陶器和剑、戈等青铜兵器,也出土过鼎、盒、壶、豆、盘、俑、钫等青灰质陶器组合。出土文物器型规整、器壁均匀,纹饰精美,彩绘鲜艳,极具艺术性,反映了当时先进制造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鲁西南地区堌堆遗址中龙山文化层普遍较厚。从发掘的资料来看,梁山县青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层厚2.2米,曹县莘冢集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层厚2.4米,菏泽牡丹区安邱堌堆遗址仅地下水位以上的龙山文化层就厚达3米。安邱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层上密布房址,定陶十里铺北遗址龙山文化层也有100多处灰坑。这说明当时人们随水位上升不断加高居住面,也反映了当时堌堆上人口数量多、洪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事实。
孙大园堌堆遗址,位于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是魏楼水库建设过程中通过考古勘探新发现的一处堌堆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遗址部分文化层堆积厚度可达6.5米至7米。从当时挖掘成果来看,此处龙山文化遗存较丰富,以灰坑为主。主要器型有鼎、盆、鬶、罐、甗、器盖等,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主,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及方格纹,磨光黑陶较少,中原因素较为浓厚。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