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从《创业史》到《山海情》
●张均
1949年 , 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上 , 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经验 , 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 , 将“为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显著特征着重强调 , 使之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一大潮流 。
在当代文学中 , 柳青的《创业史》就突出体现了“为人民”的特征 , 属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代表作品 。 小说以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 , 通过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艰苦创业的故事 , 反映出农业互助这一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完整过程 。 这本书在艺术层面上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力 , 在细节把握和心理刻画等诸多方面 , 都达到了同时代作品的高峰 。
改革开放以后 , 尽管文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但“为人民”的创作始终是一股重要力量 。 近年来 , 《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的火爆 , 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文艺仍然在不断涌现新的优秀作品 , 并在多元化文艺格局中继续发挥主导力量 。
【山海情|从《创业史》到《山海情》】在这些文艺作品中 , 电视连续剧《山海情》尤具代表性 。 剧作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 , 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 , 在福建对口帮扶下 , 不断克服困难 , 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 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 可以说 , 《山海情》是新时代的《创业史》 , 既真实反映出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 , 同时 , 地域风情的原生态呈现、生活细节的捕捉、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 , 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 。
从小说《创业史》到电视剧《山海情》 , 它们出现的时间跨越了半世纪 , 但主题都围绕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创业经历 , 这一题材深刻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三个特点 。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 , 钢七连有一句口号让人印象深刻:“不抛弃!不放弃!”这两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社会主义文艺的某些精神内核 。
首先 , “不抛弃”是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文艺的显著特点 。 所谓“不抛弃” , 即真诚、细致地刻画小人物 , 无论财富多寡、权力大小 , 都不忽略各种处境下的同胞 , 尤其不抛弃那些弱势的人 。 这与社会主义“为人民”的本质要求互为表里 , 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和其他一切时代的文艺最根本不同的地方 。
反映到文艺作品上也正是如此 。 《创业史》《山海情》这些作品都以“为人民”的深切情怀 , 叙述了主人公带领周围群众脱贫、共同致富的故事 , 并不回避中间人物、落后人物 , 而着眼于对他们的帮助与提升 。 不同于其他类型文艺中对劳动人民单纯的同情 , 而是书写主人公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与这种同情相结合 , 真正推动某种变革或进步 , 他们的“不抛弃”是一视同仁并且付诸实际行动的 。
其次 , “不放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特点 , 即作品充分展现了主体的本质力量 , 洋溢着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 无论生活多么平凡或曲折 , “依靠自己”总是主人公的精神底色 , 主动融入新时代的进程 , 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 正如《平凡的世界》的主角孙少平 , 在辗转打工的10多年时间里 , 无论环境多恶劣 , 他都从未放弃学习 , 用坚持证明自己 。
需要指出的是 , 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奋斗不是《红与黑》所描述的于连式的个人主义 , 也不是宫斗剧中所描写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 而是与同胞命运相牵、血脉相连、历尽艰辛换来的自我实现 。
社会主义文艺推崇的“奋斗”是心怀正气、热爱劳动、自强不息 , 是一首“青春的歌” 。 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 从历经屈辱到奋起自强 , 再到走向复兴 , 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旋律离不开“奋斗”二字 。
- 唐寅|弘治十二年的那场唐伯虎科举舞弊案,吴宽信札揭露实情!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宝石|入手翡翠的时候,要反复确认的事情有5件,你可都做到了?
- 季贞一#才女相中一男子,写下情诗:何须问短长,尺寸自思量,后两句绝了
- 东方欲晓@闲来写就青山卖——靠写字能养活自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pantone|从“中国红”开始,解码千年传统色
- 反派@四本黑暗流小说,主角化身反派,横推四方,从头燃到尾
- 诗情画意@黄庭坚的一首诗,将清风和明月融合一起,带来了无限美感
- 春有百花秋有月!宋代高僧一首唯美禅意诗,道出人生快乐本质,心情沮丧时读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