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圆桌|不再被遮蔽的钱瘦铁:笔墨交往,自见风骨

钱瘦铁(1897—1967)是我国近代书画篆刻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家 , 其作品中的金石味从何而来?他与吴昌硕、吴湖帆、唐云、郭沫若、桥本关雪等有何交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钱瘦铁的创作、艺术造诣、交游往事会否有新的观点?
继中华艺术宫、浙江美术馆后 ,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近期以“钱瘦铁和他的朋友圈”的角度再度解读这位近代书画篆刻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家 。
在展览即将落幕之际 , “钱瘦铁艺术座谈会”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 , 展览策划团队与相关学者、钱瘦铁有过交往的名家后人 , 以及钱瘦铁家属聚于一堂 , 从其作品、人格与社会交往 , 走近钱瘦铁 。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座谈会发言摘录:
展览|圆桌|不再被遮蔽的钱瘦铁:笔墨交往,自见风骨
文章图片

钱瘦铁(1897—1967)
钱瘦铁(1897—1967)曾与其师吴昌硕(苦铁)、前辈王大炘(冰铁) , 并称为“江南三铁” 。 钱瘦铁自谓“平生以书第一 , 印第二 , 画第三” , 更兼为人为艺坦荡磊落 , 可谓现代典型书、印、画三绝的文人画家 。 展览“钱瘦铁和他的朋友圈”展览通过78件绘画作品 , 6件篆刻印章 ,26本相关书籍呈现钱瘦铁的艺术造诣及交游往事 。
这也是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在大修前最后一个展览 , 未来类似的展览项目还将一一推进 , 把画院和海派丰厚的历史呈现给公众 。
陈翔[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说到这个展览 , 我们确实是动了一些脑筋 , 关于钱瘦铁的研究、展览 , 其实这两年一直没断过 , 钱先生的艺术不断地被研究、被宣传、被大家认识 。
但我想我们画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研究 , 一直在做展览 , 应该要有所突破 , 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角度 , 来看这些业已成名的艺术家 。 比方说我们可以联系到艺术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景 。 以往我们一直在做艺术家的研究 , 一般是从艺术史论本身出发 , 更多地是考虑他的师承、技法、风格 , 绘画本身的东西 。 我们这次尝试跳出绘画本身 , 跳出美术学本身 , 把它纳入到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考虑 。
展览|圆桌|不再被遮蔽的钱瘦铁:笔墨交往,自见风骨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以照片墙的方式讲述钱瘦铁与友人的交往 。
为什么会有这个考虑呢?
海派绘画 , 在中国美术史中有特殊的地位 。 我一直在思考:海派绘画为什么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一个转折?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转折 , 或者是近现代美术史的开端?它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就在于它的现代性 ,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 农业文明 , 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 。
钱瘦铁《毛泽东诗词十首》印章
现代性的体现 , 在海派上 , 最为典型 , 最为突出 ,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 表现最为充分 。 这种现代性在不同的画家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 我觉得至少目前来看 , 对海派画家的研究 ,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 , 还是比较阙如的 。 我们尝试着从这个方面来看看 , 画院能做怎样的努力 。
希望画院以后对画家 , 对于画家的群体 , 以及一些现象 , 一些运动 , 方方面面 , 可以由此作为契机 , 展开研究 , 向更深入 , 更纯粹的学术角度 , 去发展 。 非常期待!
展览|圆桌|不再被遮蔽的钱瘦铁:笔墨交往,自见风骨
文章图片

钱瘦铁 , 《上煤景观图》 , 1957年
王欣[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