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刘先银经典点说【河图洛书】《逍遥游》《滕王阁序》《道德经》( 四 )
而同时 , 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 , 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 , 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 , 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 , 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修行人、解脱者 , 他是「终日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 身、口、意的展现是「不离辎重」 , 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 , 身心是稳定的 , 身心柔软展现出「三妙行」 。 但不是脚步很沉重的「重」 , 不要以为解脱者总是不苟言笑、不能够笑 , 都是道貌岸然 , 连走路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很谨慎 , 不是这样的 。 这个「重」是「三妙行」的展现、身心柔软 , 但是内心很安详 , 「重」就是内心的安详 , 如果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 走路也可以快 , 但是你都是清醒明觉 。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 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 我们的修行方式 。
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 。
从失道 , 到得道 , 这个过程 , 为反 。 无道之人 , 终生沉溺在一堆破石头里面 , 从来不会把头抬起来一次 。 而终于有人 , 从这些破石头里面抽身出来 , 开始闻道入道 , 那么接下来 , 他就应该要不停的扔石头 。
一车车的 , 全部扔掉 。 扔到最后 , 连车厢都扔掉了 。 这样 , 便能入了虚境 , 虚极了 , 就是大就是一就是全 , 就是道 。 入了虚境 , 继而入道 , 入道笃守之 , 最终得道 。 这个向回反的过程 , 就是道之动 。
反回到道那里 , 会发现 , 所有的破石头都没有了 。 什么都没有 , 无器物可执用 , 看上去不高不贵也不强 , 而是又小又柔又弱 。 那么即便得道了 , 又如何的经世致用呢?用道 , 是用它的生生之根 , 不息之源 , 无穷之本 , 无有之大 。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用一车关于破石头的道理 , 能理解和解决树的问题吗?显然不可能 。 用关于一片森林的道理 , 能理解和解决一车石头的问题吗 , 也不可能 。 在物的层面上 , 因为有了差异 , 有了本性 , 此物和彼物 , 所体现的道理 , 都是局部的片面的 。 如果以这样片面的局部的道理 , 去统御万物 , 显然是不可取的 。
如果穷尽了万物的知识 , 是不是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统御万物的道理呢 。 这样也是不可取的 , 又回到了往车厢里面装破石头的那个不断的失道过程 。
到底怎么才能掌握万物之奥并统御它们呢 。 要找到它们的源头 , 万物都生于一个源头 , 如果理解并掌握了万物是怎么来的 , 那么就可以理解掌握并统御万物 。 这是万物生于有的道理 。
那万物的总源头 , 有 , 又是怎么来的呢 。 无中生有而来 。 站在万物之源的那个有之处 , 放佛看到了造物者一样 , 但是那里还不是道的最深处 , 还可以继续往回反 。 告别了这个造物者 , 发现了造物者之母 。 这个造物者之母 , 就是无 。
站在造物者之母那里 , 还可以继续往回反吗 。 答案是可以的 。 在造物者那里 , 还可以和他聊聊天说说话 , 到了造物者之母那里 , 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听可见可知 。 但是却能看到造物者的一根脐带连在一片虚无之中 。 继续往回反 , 发现那根脐带也不见了 。 连无也没有了 , 那里就是道 。
这就是《后来的我们》 。
附:《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 。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
- 康有为#除了《美的历程》,还有这些李泽厚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 扬州$杜牧最经典的一首诗, 也是我读过形容女子最美的一首诗!
- 酒楼!南宋落魄书生在酒楼题了首打油诗,没想到成为经典之作,口口相传
- 史致俨$考官一上联“闲看门中月”,9岁神童一下联,经典至极!
- 纪伯伦$人生必须读10句经典名言,非常深刻,比鸡汤文好多了
- 张无忌@金庸取了3个好名字,连自己也无法超越,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 美好时光#世人皆知“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其实后面的两句也很经典
- 艺术|为时代留下艺术经典
- |斩获茅奖入选“企鹅经典”,开启谍战文学风潮 《暗算》已经火了20年
- 杨庆祥|杨庆祥诗集《世界等于零》,要被捧为经典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