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这5个直觉陷阱,是自寻烦恼的根源( 四 )


什么是课题呢?简单来说 , 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 别人的工作 , 别人的感受 , 别人犯的错 , 别人未来的前景 , 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 , 我们做好自己就可以 , 无需、也不应该去过度操心 。
生活中 , 很多的烦恼 , 其实都源于我们过度地承担着不属于我们的责任:

  • 伴侣不良的生活习惯 , 我们会操心;
  • 孩子「不听话」「坐不住」「不爱学习」 , 我们会操心;
  • 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评价和喜爱 , 我们会操心;
  • 公司老板对我们的印象 , 我们会操心……
这些操心 , 在很大程度上 , 其实起到的是反作用:它们过度地榨干了你的精力和心力 , 让你没有办法从焦虑、忧虑中跳脱出来 , 真正把注意力放在行而有效的「行动」上面 。
但是 , 只操心 , 不行动 , 是最坏的策略 , 它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 只会不断蚕食你的幸福感 , 让你疲惫不堪、难以忍受 。
所以 , 课题分离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让你认识到一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 , 我要做的是管好我自己 , 然后才是去帮助别人 。
但是 , 课题分离也绝不是说 , 你要完全只顾自己 , 不顾别人 , 不是的 。 一个更好的思维方式是:
我不能干预和主宰对方的想法和行动 , 但我可以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 。
举个例子:当你拒绝朋友的请求时 , 你无须过于在意 , 无需耿耿于怀「他会不会对我有意见?」因为这不是你能决定的 —— 你能做的是坦诚地告诉他:这个请求我帮不了 , 为什么 , 请你理解;但我能做的是这些 , 如果你有需要的话 , 随时来找我 。
同样 , 当你面对孩子「不按你设想的路线发展」时 , 你也无需过分忧虑 , 你要知道:孩子有独立的人格 , 他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路径和方向 , 这是他的责任 。 但是 , 孩子还小 , 可能有些事情是他并不清楚的 , 他的视野中可能会有迷雾 。
那么你能做的 , 就是站在他的立场 , 帮他理清楚这些迷雾 , 让他更加明白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意味着什么 。 而不是把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强加给他 。
简而言之 , 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 而是要明确一个态度:这是你的事情 , 你才是主人 , 但我会尽力帮助你 —— 你的生活会变得更轻松 。
妄下结论
想一想 , 你在生活中 , 脱口而出「这不就是……」的频率 , 有多高?
这种现象 , 一般来说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 , 是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时 , 容易把它跟已知的某个事物联系到一起 , 随后直接跳跃到结论 , 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某某东西嘛」 。
另一种情况是:面对一个结果时 , 容易把它直接跟某个明显的原因挂钩起来 , 直接跳跃到归因 , 脱口而出「还能是什么原因 , 不就是某某没做好嘛」 。
这两种情形殊途同归 。 有这个习惯的人 , 可能会发现一件事情:很多东西我明明都懂 , 但是为什么用起来就总是会碰壁?很多事情我明明想得很明白 , 但为什么执行起来就总是不按我的思路走?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并没有真的懂 , 只是以为自己懂了而已 。
这就叫做「妄下结论」 , 它指的是:面对一个问题时 , 我们会在缺乏明显证据的情况下 , 仅凭着它跟过往经验的相似性 , 跳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 直接给它下一个结论 。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大脑中负责系统2的监测和控制部分太弱 , 而系统1的直觉推理部分太强 。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经典的「双系统模型」:我们大脑思考事物、处理问题 , 往往先依赖快速的直觉思考 , 给出一个大体的印象和判断;再依赖严谨的理性思考 , 给出具体的、全面的、精确的分析过程 , 对直觉思考的结果进行检验和完善 。 前者就是系统1 , 后者就是系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