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河北迁安:北方小城复兴“轩辕文化”
文章插图
中新网唐山11月6日电 (采访人员 白云水)霜降节气之后,中国的北方秋意更浓。6日,轩秀民老人收拾好家里活计,早早便坐上了去往迁安博物馆的班车,探望馆藏在那里的一个“老物件”。
今年70岁的轩秀民是河北省迁安市轩坡子村村民,这个“老物件”是他于1972年在村里挖出的一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轩辕氏墓碑。这块墓碑后来被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考证为“中华民族姓氏祖庭有62姓起于迁安”。
文章插图
晚秋时节,轩坡子村村民坐在村头晒太阳。 赵亮 摄
轩坡子村位于迁安市沙河驿镇北部,东临沙河,北倚白蟒山,自古为适宜人类居住之地。据迁安博物馆文字记载,当地官方普查有古遗址200余处,证明远在黄帝时代至少有18个氏族曾生活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山海经》《诗经》《尚书》等文献典籍中亦有多处关于黄帝部落在迁安地区活动的记载。
因存有中国独有的地缘和血缘相互印证的轩坡子村的轩辕黄帝嫡系后人——轩氏家族,2012年12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迁安市“中国轩辕黄帝姓氏文化之乡”称呼,并在此建立“中国轩辕黄帝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文章插图
在轩辕小学,老师在教孩子们用毛笔书写“轩辕”二字。 赵亮 摄
轩秀民称,当地轩姓人家皆为“轩辕”复姓的简化称呼。村里遗存轩辕文化遗址有两处,分别是轩辕家庙和香台寺(轩台寺)遗址。在他记忆中,儿时的家庙很是简陋,只是一间5米高的瓦房,中间墙面画着一张轩辕黄帝的画像,两侧墙面的几幅画内容大多是人们田间耕作的场景。“上世纪40年代,家庙因为太陈旧,塌了,那些瓦片和祭祀的物品都被清理走了”。
在轩辕氏墓碑前,轩秀民一遍遍仔细端详着碑上文字,“右边的字还能看清,左边不太清楚喽。”他表示,只要家中无事,自己三四天便来一趟。
讲起轩辕族人的事情,轩秀民滔滔不绝。他说,轩辕姓氏是黄帝后代,在中国大概有67000多人,分布在河北、山东、北京、辽宁等地。他们每三年会举行一次聚会,参加者都是各地轩辕氏家族的代表,而他则代表迁安一脉后人去参加。
在这个只有1050口人的轩坡子庄,轩氏一族超过300人。2014年,迁安当地复建轩辕家庙,这让全村轩姓族人无比兴奋,也开始为恢复“轩辕”复姓、保护黄帝文化积极奔走。
在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徐春瑞看来,复兴轩辕文化让百姓看到自己家乡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闪光点,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归属感。
轩坡子村西北方向的轩辕小学内,稚子童音声声入耳。“凡我学子,笃行致远,承轩辕文化,做家国栋梁……”这是孩子们常诵于口的童谣。校长蔡建昆说,自从轩辕文化被更多当地人重视后,学校也以轩辕文化为特色,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保护黄帝文化不是单纯传承轩辕姓氏,而是传承一种文化。”徐春瑞说,随着轩辕黄帝文化研究开发的深入,来当地旅游观光、寻根问祖的民众增多。
2017年以来,当地以轩辕文化、孤竹文化为主题,辅以边塞文化、地址文化、燕赵文化元素打造了天元谷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日前,该项目中的轩辕里民俗休闲街区被认定为河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时至晚秋,轩秀民家小院里的柿树上挂满果实。每每坐上炕头,支起方桌,打开《中华轩辕氏宗族志》,也是轩秀民最有“成就感”之时。“之前有部分家谱丢失了,后来补充了些。我这年纪越来越大,趁着还没老眼昏花,给全族做点事。”他说,恢复“轩辕”复姓这个念想儿一直都在。
- 古栗园$专家:河北宽城现存古栗园实为附属于明长城的另一道“绿色长城”
- 河北省$河北内丘: 享受读书乐趣
- 河北梆子#(新华全媒+)“剧院虽已关,演出不停止”——天津广大文艺院团工作者以“艺”战“疫”提振士气
- 作品!河北70岁“画圣”作品无人能懂,称只有天知道!
- 宣传|河北馆陶退休教师编写“非遗”四股弦词曲宣传防疫知识
- 排练@河北宽城:“宽城背杆”排练忙
- 银达子|中华戏院与河北梆子
- 长城!专家:河北宽城现存古栗园实为附属于明长城的另一道“绿色长城”
- 图书室$海归设计师将废旧学校改成养老院 帮助50位老人互助养老
- 观众|《梆声新韵——河北梆子戏曲音乐会》亮相石家庄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