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四 )
文章图片
汪晖
汪晖将“天书”的升空喻为“巴别塔寓言”的当代版 。在他看来,徐冰一直探索的符号和语言的问题,“《天书》提出来的问题是和所有之前提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所有的语言都是意味着边界,我们都知道有一群人说同一种语言,他们要建造巴别塔,这个作品本身就包含着这样一个独特的意义,从符号到我们所说的文字,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我们从这理解语言的边界,也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徐冰现代天书号没有上去,掉下来了,掉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把天书放到太空去到底是向谁追问?跟谁沟通?它跟漂流瓶的故事是不一样的 。徐冰这个作品像是一个‘《天问》之天问’ 。对我来说‘失败’不是一个简单的负面语词,而是具有巨大能量内涵的概念,是特别值得思考的概念,对于科学来说这是一次失利,但对于艺术来说,‘失败’就成为一个起点 。”
文章图片
闫士杰
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表示当艺术火箭被命名为“徐冰天书号”的那一瞬间,标志着徐冰自愿选择跨越“艺术卡门线”,向未知的深空出发,这可能是一次无果的旅行,留给我们一个艺术家远行的背影 。“‘徐冰天书号’火箭是进入太空的一次艺术实验,是科技与艺术通过左脑与右脑相互渗透、配合,探索太空艺术的尝试 。面对太空时代的到来,艺术家思考的触角进入太空领域,或将有意无意地触发对太空艺术作品边界的思考与讨论,提出谁来判定太空艺术作品边界的追问 。”
太空艺术时代,“早晚会有到来的一天”
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人造卫星上天,震惊了世界 。时值美苏两大阵营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将这一时刻命名为“斯普特尼克时刻” 。此次,“徐冰天书号”作为全球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尽管没有实现发射预期,之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则不啻为一个新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
文章图片
“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现场
“这枚艺术火箭也许只是为将来的太空艺术做了一次实验和演习,它更像一个过渡性的事件 。我希望它能留下一种基因,等待并寻找新的土壤,长出与‘母体’不同的、没见过的东西 。”关于这次展览,徐冰称:“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艺术展,我们对这些陌生问题还处于需要判断的阶段,艺术家和策展人能做的就是与观众一起进入这样一个太空艺术现场 。”
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诗云》中,高级文明“神族”创造的“伟大的艺术品”,是由1040片存储器漂浮在太阳系空间中构成的“诗云”,里面记录着“神族”完全用穷举的方式,产生的所有符合五、七言格律诗和常见词牌词的字数要求的汉字组合,简单说就是“所有可能的诗词” 。而从文化意义考量,“徐冰天书号”挑战了人类能力与行为边界,将“创造艺术”主体由地球人转向更广的空间再造,反映了东方人思考太空时与自然相合相生的独特浪漫 。
文章图片
展厅现场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徐冰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北京的中学校园中听到“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消息 。“那是一个很大的事件,大家都很兴奋,所有的孩子们都在老师带领下听到了卫星传来的《东方红》 。这一次艺术火箭的任务摆在我的面前,除了兴奋,我整个思维都在被拉伸 。在未来,人类同太空的关系一定是极速地被拉近,太空艺术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大 。”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唐寅|弘治十二年的那场唐伯虎科举舞弊案,吴宽信札揭露实情!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冷兵器#名字最好听的九种冷兵器,风翅镏金镗上榜,第一你绝对想不到
- 满山川@采撷日光的暖意,走进冬之素简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