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申霞艳:大湾区新文学经验值得期待

生活|申霞艳:大湾区新文学经验值得期待
文章图片

申霞艳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孙磊
新世纪以来 , 涌现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作品、现象、评论和研究方法 。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 , 11月6日 ,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青年批评专业委员会主办、暨南大学中文系和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新世纪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 。
新世纪文学有哪些新的现象?网络、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带来怎样的影响?文学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接受羊城晚报采访人员专访——
“人的文学”将遭到机器强有力的挑战
羊城晚报:您眼中的新世纪文学是怎样的?
申霞艳:21世纪最大的特点是移动互联网对生活的介入 , 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而且是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 , 突然有一天 , 我们惊觉每个人在屏幕上的时间 , 远远超过跟真实世界相处的时间 。
以前农业社会 , 人的生活方式是晴耕雨读 , 但是今天很多人除了坐在电脑前 , 似乎已经没有别的生活了 , 娱乐、消费都是在一块屏幕上完成的 。 手机变成了手的延伸 。 更为重要的是 , 机器叙事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 简而言之是人的机器化 。 早上出门没带手机 , 简直“百爪挠心” , 仿佛灵魂都被锁在手机里了 。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改变文学生产和文学批评 , 只是这种变化相对滞后 , 也比较缓慢 。
羊城晚报:这些变化在文学中有何体现?
申霞艳:过去的文学要处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今天首先得处理人与手机代表的虚拟世界的关系 。 虚拟世界是以机器的语言来讲述的 , 机器的语言会影响文学的语言 。
机器的语言是非常标准化、格式化的 , 但是人的思想非常复杂、暧昧、犹疑 , 这些东西在机器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 当你快速写作的时候 , 我们思想中复杂疑惑的东西可能因为无用而被机器裁剪掉 , 思维也会逐渐把这一块弱化 , 人类变得更为扁平 , 更为单一 。
20世纪初在启蒙的主题里 , 人是被放大了的 , 成了大写的人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人可能又重新变成“蚂蚁” , 人的情感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 因此 , 非常有必要探讨“人”的文学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 “人的文学” , 二十世纪极为鲜明的问题将遭到机器强有力的挑战 , 机器化将成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标记 。
羊城晚报:机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载体的变化真的会对文学产生决定性、颠覆性的影响吗?
申霞艳:我觉得不好判断 , 可能会有一个临界点 , 但是这个点究竟在哪里 , 什么时候会有标志性的东西出来 , 都需要我们去跟踪 。
广泛传播阅读后会形成新的文学传统
羊城晚报:最明显的是 ,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 。
申霞艳:是的 。 如今我们很多人都通过手机读公众号推文 , 看抖音 , 听喜马拉雅 。 这种毫无门槛的传播模式极大地扩大了传播范围 。 以前在期刊上发表论文 , 阅读范围很小 , 但是发表到网上就有可能遭遇更多读者 。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 , 媒介即信息 , 媒介的变化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都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 。
传播面的不断扩大可能反过来影响生产者 。 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的各个环节 , 读者群体的扩大 , 某些作品会成为现象级作品 , 当这种现象级的作品出现之后 , 它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很深的影响 , 很多人都读过这个作品之后 , 那么这个作品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