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钱宁娜|东西问|于钱宁娜:如何看待美国华人社区的次生文化?( 二 )


资料图: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 , 吸引众多美国家庭前来参观体验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沙晗汀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华人群体的次生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对中华文化的态度 , 当前主流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于钱宁娜:美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
首先是哲学 。 几千年来 , 中华文化都是以儒道佛家思想为基础 , 慢慢发展演化 , 仁、义、礼、信、忠这些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支柱 。 要了解中国固有的文化 , 必须要对儒、道有所认知 。 现在 , 有很多美国学者喜欢研究《易经》 , 他们认为 , 研究《易经》更能了解中国学术的神秘和深奥 。
其次是中华文化中的治国之道 。 美国以民主政治立国 , 现在国内政党争斗激烈 , 造成社会一片混乱 , 阻碍国家政策施行、社会进步 , 治国之道成为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 因此学者也想研究一下中华文化中的治国之道 , 是否源于“服从尊重权威和长辈”的文化传统 , 而这种传统有没有值得美国学习的地方 。
第三是文学、艺术、民俗、美食等 。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武侠小说 , 美国一直对中国的文艺作品都有研读兴趣 , 对中国国画、书法、古董更是欣赏仰慕 。 像剪纸、窗花、灯笼、美食 ,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也让美国人产生浓厚兴趣 。 这些目前仍是最容易引起美国大众兴趣、也最容易进行和平交流的项目 。
美国对于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华文化 , 一直有很大的兴趣 。 近几个世纪 , 美国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多是探讨性质 , 内容包含历史、艺术、文学、古物、民俗等多个领域 , 但基本都属于学术性研究 。
但到了现代 , 尤其是21世纪 , 美国对中华文化的态度 , 有了较深的政治色彩 。 在当今世界格局和经济发展上 , 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 同时 , 在美定居的华人也不断增加 , 因此美国社会认识到 , 有必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中国人和中华文化 , 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 进而增加竞争力 。
资料图: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北京“汇报”舞蹈夏令营成果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盛佳鹏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华人次生文化的形成 ,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原生态文化的影响 , 您认为 , 中美文化存在哪些共通性的理念?又有何不同的表现形式?
于钱宁娜:美中文化存在着不少共通性的理念 , 比如两种文化都表现出对教育和科技研究的高度重视 。 不过 , 由于价值观不同 , 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
在中国读书 , 从小学到大学大都是在父母强制下发展 , 压力重大 。 若读不好书 , 就令父母失望生气 , 前途黯淡 。 美国教育则是自由选择 , 如果孩子喜欢学习 , 则鼓励支持 , 如果不愿意 , 父母也不强迫 , 任孩子自由发展 。
在科研领域 , 中国注重科研多以增进整体的国家利益为主 。 而美国的研究发明 , 往往是凭各人喜爱 , 自由选择 , 以个人利益为先 。
这些理念相同、过程不同的文化特质有利有弊 。 比如中国式教育往往使人感到委屈、压抑 , 因而产生心理不平衡 。 而美国文化则过于自由 , 使得年轻一代往往变得散漫怠惰 , 甚至染上毒瘾酗酒等不良习惯 , 自毁一生 。
所以 , 中美开展文化交流 , 可以从相同的理念中寻找契合点 , 最好能使双方价值观念融合 , 深入了解对方 , 取长补短、交流互鉴 , 才能实现大同世界 。
资料图:美国硅谷华裔儿童表演芭蕾舞《白毛女》选段《窗花舞》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