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天台山佛雕非遗文化,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日本国宝 天台制造( 二 )


非遗@天台山佛雕非遗文化,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日本国宝 天台制造
文章插图
▲木雕佛像通常以樟木为主,由一块块木头拼接成型,再细细雕凿。摄影/王小红
因着智者大师,天台山成了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在天台山的西侧绍兴市新昌县,有一尊雕于南朝的弥勒大佛,高13.35米,仅耳轮便有2.7米,是浙江现存最大最古的石刻造像。大佛东北,便是奉化,海内公认的弥勒佛道场。再往东移,出了海,便是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从山到海,从弥勒到观音。天台山的佛光,由山入海,笼罩了小半个江南,天台佛雕也由此渐成气候。
非遗@天台山佛雕非遗文化,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日本国宝 天台制造
文章插图
▲佛像在工厂制作完毕后,在被运往寺庙的途中,佛像头部一般都要盖上红布,运到寺庙后,等待高僧开光后才揭下红布。摄影/王小红
干漆夹苎,天台佛雕的绝技
天台佛雕,起源于魏晋,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天台山地区,佛雕一词,包括了木雕、石雕、线刻、泥塑、贴金、彩绘等各种雕塑艺术,但其中最负盛名也最具传奇性的,还是干漆夹苎工艺。干漆夹苎,正式名称是“干漆夹苎髹饰技艺”,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但就知名度来说,干漆夹苎完全无法与前二者相比。
非遗@天台山佛雕非遗文化,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日本国宝 天台制造
文章插图
▲经泥塑脱模后,工匠用苎麻布覆盖,在上面涂上搅拌有瓦灰的生漆。摄影/王小红
非遗@天台山佛雕非遗文化,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日本国宝 天台制造
文章插图
▲佛雕工厂里的生漆。摄影/王小红
非遗@天台山佛雕非遗文化,传承干漆夹苎技艺--日本国宝 天台制造
文章插图
▲生漆来自于漆树。摄影/田宗利

“干漆”一词,严格说是日本的叫法,在我国历史上,这类技艺被称为“生漆夹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脱胎,即以泥塑或石膏造型,生漆为粘剂,用苎麻布在模型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去掉原胎施以装饰纹样;另一种则木雕成型,不经脱胎,直接髹漆而成。
干漆夹苎技艺被广泛运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上,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在此技艺出现前,工匠们制作的佛像大多容易开裂、变形,且色泽极易褪去。可以说,干漆夹苎是中国漆艺技法中的重大发明,它的运用,彻底改写了中国佛教造像的历史。
天台的干漆夹苎工艺,源头可追溯到东晋美术家戴逵。戴逵随晋室南迁后,定居在天台山的剡地,即今浙江省嵊州西南。脍炙人口的“王子猷雪夜访戴”,访的就是他。据说,戴逵曾为一座寺院雕刻佛像,自己感到十分满意,但几年后他再次前来,却发觉佛像都已开裂变形。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戴逵做了一次次尝试,但始终毫无头绪。直到某天,他见到几位修造祠堂的工匠用生漆将苎麻包裹在梁柱上,说是如此能保永久牢固,他的眼中发出了光。不久,中国第一尊“干漆夹苎”佛像,在戴逵手中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