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芬@神剪人生 刀尖起舞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二 )
“小时候刻纸的工具没有现在的工具好用,不仅刀柄磨手,而且要自己时不时用磨刀石打磨。”陈余华说,上小学时,他经常一个人悄悄地跑到父亲的工厂学习技术。雕刻的工具要求刀口特别尖细,而且磨得也特别锋利,打磨时常常把手弄破了,怕父母担心,就忍着疼痛继续练习细纹刻纸。陈余华认为,父亲教技术的时候,提点一下就好,剩下的事要靠自己去克服,只有经历了、亲历了,才能学到真本事。
文章插图
陈余华部分获奖奖杯。 叶长一 摄
为了补贴家用,陈余华每个周末,都会帮父亲一起刻图纸。“当时很想为家里赚钱,还因此而自豪。”陈余华笑着说。文化大革命时期,好多学校都停课了,上不了中学的陈余华就来到父亲的雕刻厂,当起临时工。1968年,父亲的厂里生意很忙,15岁的陈余华加入厂里,当起临时工,每个月拿17元工资,心里甜滋滋的。
一年下来,陈余华对刻纸技艺比较熟练,之后,他独立完成了《水浒传》等系列作品。陈余华记得,当时几个人在一个车间内埋头苦刻,相互之间还会进行无声的竞争,正值青春的他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催促自己要尽善尽美,每当得到验收员的表扬与肯定,会欣喜不已。上班仅一年多时间,厂里的生意淡下来了,陈余华也就回到了家里,但他没有放下刻刀,继续自学。
1969年下半年,村里办起了刻纸厂——乐清县象阳寺前刻纸厂。当时有关领导邀请陈余华的父亲来指导并传授技艺。陈余华也再次进入刻纸厂,成为一名技术工。其间,因为他的技术不断长进,还被聘请到温州胜利工艺厂担任师傅。每天面对着刻刀,陈余华告诉学徒,细纹刻纸要先细后粗,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在用刀时一定做到稳、准、巧,达到心、眼、手一致,尽量避免重复用刀。只有这样,刻出来的作品才会线条挺括、平直、工整、秀美。
陈余华说,细纹刻纸雕刻者必须“坐得住,耐得住寂寞”。几年下来,与陈余华一起在村办企业上班的村民大多改行了,唯有陈余华默默坚守着。就是雕刻厂停业了,他又会去另一家上班。
2003年,陈余华创立了乐清市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专注于细纹刻纸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弘扬,并经营至今。
多年执着,守得云开见月明,陈余华收获了诸多荣誉,还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文章插图
陈余华部分作品展示。 叶长一 摄
时代风口坚守初心
父亲退休后,陈余华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雕刻事业。但是这个时期,柳市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浪潮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给当地刻纸、木雕等传统工艺行业带来了极大冲击。新的行业,对于村民来说意味着有更高的收入和更优质的生活,所以一个村里几乎有一半的人都转行去推销电器或从事电器生产,而留在细纹刻纸行业里的人少了很多,也导致雕刻厂的运维陷入困境。
这段历史在陈余华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坦言,那段时间里,他迷惘过,也挣扎过,一边是祖业的传承,一边是社会经济潮流,而他就在两者之间彷徨。
在人们竞相追逐电器行业带来的红利时,陈余华最终选择做一个“逆行”的人。“父亲一手创办的雕刻厂是祖传事业,加之刻纸技艺是一门传统工艺、一种文化符号,社会价值、文化意义更大,所以我一定要坚持下来。”就因为这么一个信念,陈余华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细纹刻纸的传承前线。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人生@“十宗罪”极致语录:最有哲理的28句话,句句精辟,写尽人生!
- 深思子&读书需要悟,书法需要悟,悟出人生
- 春有百花秋有月!宋代高僧一首唯美禅意诗,道出人生快乐本质,心情沮丧时读读它!
- 小舍@南怀瑾:人生由衰转盛的迹象,出现这六种情况预示开始变好
- 纪伯伦$人生必须读10句经典名言,非常深刻,比鸡汤文好多了
- 院里|“精神病院里的天才儿子”刷屏!网友看哭:人生艰难,人间美好!
- 阳明心学!人生有忌讳,碰到尽量要躲开,别到五十才发现
- 林黛玉|林黛玉出丑不自知,被雕虫小技难住,暴露出她人生的最大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