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非遗焕新」在祖国的琉璃艺术发展史上 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艺术|「非遗焕新」在祖国的琉璃艺术发展史上 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文章图片

图为正在创作的吕彦堂 。 柴三伟摄
用泥巴锻造精彩人生——记国家级琉璃烧制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吕彦堂
黄河新闻网讯(采访人员侯津刚 通讯员吴晓征)一双糙手 , 一堆泥巴 , 一座窑炉 , 一世的行当 。 这成为吕彦堂的生活追求 。
作为国家级琉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 他用泥巴捏出了精彩 , 他用窑火锻烧出人生 。
吕氏琉璃薪火传承
琉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 是中国建筑风貌的标志性元素 , 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顶峰 。 中国琉璃数山西 , 山西琉璃看河津 。 河津吕氏琉璃是中国北方琉璃的代表 , 被称为琉璃的故乡 。 据《河津市志》记载 , 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唐、宋、金各代瓷窑遗址的分布图中 , 均有河津 。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 , 吕氏琉璃制品脱颖而出 。 明清两代修建北京故宫及沈阳故宫时 , 河津吕氏均有琉璃匠师及作品参与 。今年65岁的吕彦堂是吕氏琉璃烧制技艺第九代传人 , 也是河津市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厂的负责人 。 出生在琉璃世家 , 他从小便得到了父辈们的真传 。
吕彦堂的爷爷吕鸿渐是山西有名的琉璃制作匠师 , 早在1949年前后 , 就参与了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的修缮工程 , 烧制了全部琉璃脊兽和塔饰 。 他的父亲是山西古建研究所的技术专家 , 曾参加过临汾尧庙等国内重大古建修复工作 。 初中毕业后 , 吕彦堂便随父学习祖传琉璃及砖雕工艺 , 参加了登封少林寺、解州关帝庙、洪洞苏三监狱、临汾尧庙及鼓楼等大型古建琉璃烧制工作 。
琉璃属于低温铅釉陶 , 制作技艺复杂 , 一块琉璃瓦要经过16道工序 , 花49天方可制成 , 素有“一片瓦一两银”之誉 。 琉璃制作主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 。 其作品多用在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上 。 在造型式样、装饰风格、工艺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 为全面掌握琉璃灰陶烧技艺和内涵文化 , 吕彦堂从最基础的备料开始学起 , 土石来源、品质鉴定、泥料陈化 , 他一一把关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高岭土、紫砂石等 , 他用舌头舔一舔便知其品质如何 。 在捏花方面 , 他多次到田野观察花草、树木、河流等 , 并进行素描创作 , 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 通过查找资料 , 向老师傅请教 , 熟悉各地风格特点、文化差异、表现手法 , 细细揣摩其中奥妙 , 每件作品力求做到形色俱佳 , 内涵丰富 , 光鲜照人 。 同时坚持训练手上功夫 , 一钩一挑 , 一削一平 , 尽显功力 。
长期的实践练就了他非凡的功力 。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 吕彦堂独挑大梁 , 先后主持烧制永济普救寺、鹳雀楼修缮工程全部古建琉璃灰陶制品 , 还给永济万古寺、贵妃池、五老峰、洪洞大槐树、榆次老城等等重要工程烧制了琉璃制品以及灰陶制品 , 成为山西琉璃界的后起之秀 。 特别是他参与修缮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 , 成为现存最早的多色琉璃塔而被列入中国之最 。 塔平面呈八角形 , 共13级 , 高47米 , 外表几乎全部以黄、绿、蓝三色琉璃构件镶嵌 , 包括斗拱、角柱、栏板、佛口、仙人、鸟兽、花卉等 , 造型无一重复 。 其中有的是浮雕 , 有的是悬塑 , 十分精美 , 釉彩色调富于变化 , 犹如雨后长虹 。 飞虹塔的琉璃构件 , 充分显示了吕氏琉璃工艺数百年传承的艺术成就 。
琉璃文化走出国门
1991年 , 吕彦堂从省古建研究所回乡 , 投资40余万元创办了河津市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厂 , 利用传统工艺 , 生产各种琉璃灰陶制品和雕塑工艺制品 , 广泛用于现代建筑装饰及亭、台、楼、阁等古建筑装饰 。 他不仅聘请当地有经验的资深技师 , 从高等学府招聘专业对口的研究生 , 而且多次参加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班培训 ,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专家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交流 , 确保工匠技艺精湛 , 产品质量优异 , 深受客商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