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访华,鲁迅却在晚宴中途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涂

写出“生如夏花之绚烂 , 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美丽诗句的泰戈尔与呼唤着“中国青年应当摆脱身上的冷气 , 不顾周围自暴自弃之声坚持向上”的鲁迅先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访华,鲁迅却在晚宴中途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涂
本文图片

用如今最流行的一种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见面无疑是“梦幻联动” , 对于中印两国而言 , 二位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伟大诗人 , 碰面时必然会带来化学一般的反应 , 尤其还在徐志摩等人的注视下完成这一事 , 然而 , 当真正揭开那一段历史的时候 , 人们却发现这并不是能够被称为美妙的一段相遇 。
两位伟大作家
泰戈尔的《飞鸟集》可以被称为文字美的一种表达方式 , 短短的几句话 , 就将泰戈尔的文字功底展现得一览无遗 , 这个出生在印度富人阶层的诗人 , 用一双饱含美的眼神探索这个世界 , 并用怜悯的心感应着这个世间出现的一切疾苦 。
1861年5月7日 , 泰戈尔以拥有婆罗门种姓的孩子诞生在印度 , 从一出生开始 , 他就拥有高于社会大多数人的社会地位 , 并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社会活动家 , 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当中 , 具有不一般的影响力 。
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访华,鲁迅却在晚宴中途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涂
本文图片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出来的泰戈尔 , 从小就表现出来一种异于同龄人的成熟 , 他随着父亲的运动 , 用眼睛看到了许多老百姓生活的疾苦 , 他用同情和怜悯的心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绪 。
因为祖父和父亲所支持的社会改革运动具有十分前沿的特点 , 所以泰戈尔也受到了影响 , 他对社会的认知和当时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 , 常常受到排斥 , 明明拥有至高无上的种族地位 , 结果却成为了被排斥的外化之人 。
可即便是如此 , 泰戈尔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过心中的认知 , 家庭背景给予他足够优秀的教育环境 , 他用所学的知识来验证自己心中的认知和实践的道路 。
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访华,鲁迅却在晚宴中途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涂
本文图片

这个被父母称为拉比的小儿子 , 从来没有生活在被溺爱的环境当中 。 在兄长姐姐的督促之下 , 泰戈尔一直都勤奋好学 , 文学方面更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 从小就培养出来十分优秀的文字功底 , 这些因素都成为了促成他日后成为文学大家的重要条件 , 然而 , 真正让他埋心于创作不问世事的原因 , 还是要看向1905年发生的事情 。
那一年 , 民族运动发展进入了高潮阶段 , 泰戈尔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当时的运动 , 为了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力量 , 泰戈尔和一系列爱国主义作家创作了许多诗篇 , 原本一切都如火如荼地进行 , 可是因为领导者之间发生了分歧 , 引发了他的失望 。
泰戈尔|1924年泰戈尔访华,鲁迅却在晚宴中途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涂
本文图片

尤其是在看到自己的提议被许多群众以异样的眼光而排斥的时候 , 他不再选择与其他人争辩 , 而是默默地退出了这场令他感到失望的运动 , 在此之后的多年当中 , 泰戈尔开始游历多地和当地的文人进行交流 , 而其中之一的国家就有中国 。
在中国大地上 , 他遇到了堪称中国人思想重锤的鲁迅先生 , 两位文人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 只是向上走 ,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 能做事的做事 , 能发声的发声 ,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 就像萤火虫一般 。 ”
相信这段话是许多人心中点燃思想之火的燃烧物 , 多少人都是在鲁迅振聋发聩地敲打声中清醒过来 , 可以说 , 他唤醒了心中沉睡已久的爱国之魂 , 让他们不再选择麻痹自己来应对当时的封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