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岛|钱报读书会|一部《离觞》:走近1949年的舟山岛,那些人那些事( 二 )


“我的主角 , 在一群人当中 , 总是会被很快认出 , 她的容貌——在世俗社会中 , 美丽的女人更能发生故事;她的智慧——在慌乱人群中 , 她拥有沉静的气质;她的执着——在纷乱歧路前 , 她只朝着她自己看见的光明前进 。 是的 , 她是李丽云 。 在爱情和独立之间 , 她选择了独立 。 ”
“无论我怎么躲闪腾挪 , 到最后 , 我总得向你承认 , 我刻意描摹的乱世婚姻和爱情不过是表象 , 我想探讨的是女性的独立——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独立 , 即便到现在 , 这个主题 , 依旧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 生为女人 , 在婚姻和爱情当中 , 我们该如何自处?”
“这是个群像小说 。 我的本意是想如舞台剧一般呈现一段过往的生活 , 在某一段时间 , 在某个岛城 , 有一群男女 , 曾经这样挣扎生活过 。 ”
【舟山岛|钱报读书会|一部《离觞》:走近1949年的舟山岛,那些人那些事】《离觞》是虚构的1949年的舟山故事 。 但杨怡芬说 , 虚构的人物 , 有时比真实的人更有真实感 。
你想了解更多吗?11月13日(周六)下午3点 , 杨怡芬将从海岛来到杭州做客钱报读书会 , 在纯真年代书吧 , 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这部她最新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离觞》 , 著名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担任嘉宾 , 欢迎你前来聆听交流 , 走进一场穿越浙江舟山岛时空的文学盛宴 。
来听听——那个岛 , 那些人 , 那些事 , 他们的故事 , 是你的 , 也是我的 , 是他们的 , 也是我们的故事 。
抢先读
《离觞》书摘片段
潘绮珍得把她的同学李丽云请回家来长住 , 这是家里给的任务 , 说得更确切一点 , 这是她父母眼下应对军队征用民房的对策之一 。
1949年的清明节 , 潘家过得意外冷清 , 潘绮珍失望得很 。 往年这时候 , 她的那些堂表姐妹都会从上海回家 , 她们在一起 , 就能把这清冷的扫墓变成热闹的踏青和聚会 。 今年 , 那些姐姐妹妹都在整理行装 , 有跟家人去台湾或香港的 , 还有跟未婚夫一起去美国留学的 , 都说要在近期离开上海 。
潘绮珍不理解她们为何如此 , 报上说 , 现在正在进行国共和谈 。 那 , 无论如何 , 总得等等看和谈结果吧?总得把清明节好好过了吧?
她没把这话说出口 。 否则 , “唉 , 你这乡下小囡 , 做啥这么死脑筋呢?”她的堂姐婷婷会这样说她 。 婷姐是二叔的女儿 , 只比她大了一个月 , 她在舟山住到六七岁 , 就随着父母去上海了 , 虽说舟山和上海之间 , 也就隔着一片海而已 , 但她的眼界 , 和在舟山时 , 大不一样了 。
潘绮珍的父亲潘培基是长房 , 天生就是来守布庄这份祖传家业的 , 不能像他的兄弟们那样随意搬家 。 潘家前后三进屋子 , 他们只住满了第一进 , 后面两进 , 天天开门掸尘迎光 , 以备两个叔叔携家带口随时归来 。 潘绮珍的两个阿姨 , 也在上海 , 在那里开枝散叶近二十年 , 早就以上海为家了 。 潘绮珍眼见父母这一向都睡得不稳 , 一大早起来眼睛爬了红血丝 , 还一直念叨战况 , 倒有点不大理解 , 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叔叔阿姨们当然都会照顾好自己家的 , 他们在上海那么多年了 , 都见过大世面的 , 还用你们担心?真是好笑 。 潘绮珍把这意思露了一点点 , 娘就恨声说:“小孩儿家家晓得什么!”
原来在娘眼里 , 她就不过是个小孩儿家家!在学校里 , 同学们哪个不把她当万事通?就连老师们 , 也高看她一眼 。 潘绮珍站在自家店堂五颜六色的布匹中间 , 发誓有一天一定要跳出这里——她的天地 , 大着呢 , 她要让父母看看 , 她会在社会上立足 , 她会是个重要的人物 。 她踮起脚尖 , 视线掠过街对面的屋檐 , 一直看到天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