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将相和》,感受古文的魅力和译文的精彩!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其中的故事对于年幼的我们很有吸引力,故事情节很精彩,也通俗易懂,说明这篇文章改写或者译写得很成功。那么,我就把其中一部分的原文和译文拿出来做一个对比,其中可以看到原文的神韵和译文的精彩。《史记》的语言还比较好懂,故事的内容已熟悉,五年级的孩子们读一读原文也是可以的呢。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文章插图
对比一下译文: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我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原文中赵王有几次问话,蔺相如一一作答。译文把蔺相如的回答都合在了一起。“曲在赵”“曲在秦”“宁许以负秦曲”可以看到文言文的简洁。“城入赵而璧留秦”,翻译成现代文,还必须用一大段文字呢,古文是很有魅力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文章插图
原文这一段比较长,蔺相如拿回和氏璧后,并没有直接说撞碎。而是有很多外交的辞令,首先是一番义正言辞,也是在讲理。说大家都认为不能把璧给秦国,我则认为布衣之交都不会相欺,何况秦国是大国?给秦国戴了一顶高帽子。接下来则写到赵王的庄重和秦王的无礼,最后才说道一定逼我,我只有和璧一同装柱子了。译文是这样的: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译文简略,主要是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为了写出情节。而原文是记载历史,人物的对话很多,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从一番番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外交上的针锋相对。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文章插图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其实原文更加符合人物的心理。廉颇之所以这么生气,一是因为自己有战功,二是因为他认为蔺相如一向的身份都不怎么高贵,一下子爬到他头上,所以廉颇很不服气。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复生@连载|《丰子恺自述》07:王囡囡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小说$6本男主假高冷小说,强推《镇河》好好笑,作者脑洞未免也太大了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待遇能领完,是真的吗?政策是如何规定的,还有4个细节
- 儿子|感动!这个温柔且沉重的“杭州版”《美丽心灵》字字戳中内心……
- 香远&原创诗词|忽如一夜桂花来,苦等三天恰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