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莲&虞世南和褚遂良,他们临写的《兰亭序》,好像也不那么像,为啥
临帖要像吗?当然。特别是对咱们初学者来说,天天想的就是怎么写“像”,最好能写出个真假难辨,那才是高手。
咱们大部分人都想着“像”,可是呢,咱们看那些名家高手的临帖,也并不是那么像啊。比如说,当代的陈忠康老师,他临写的《兰亭序》,就和原贴有比较大的出入。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
文章插图
不光当代高手这么写,书法史上的知名大家也会这么办。比如说,初唐名家虞世南和褚遂良,他们临写的《兰亭序》,好像也不那么像,这是为啥?
【 周星莲&虞世南和褚遂良,他们临写的《兰亭序》,好像也不那么像,为啥】
文章插图
作为初唐名家的他们,肯定是见过《兰亭序》真迹的,从这个方面讲,更利于精准临摹。另外,以他们的功力,如果完全照着原贴来的话,应该是有能力做到比较逼真的。这么算起来,外在条件和内在功力都具备了,为什么他们还是写得不那么“像”呢?
文章插图
我自己简单分析啊,原因又如下三点。(不知道对不对,还请书友们指正。)
1、我们对临帖的“像”有误解。
不管遇到解释不通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书法也是同样。特别是当高手都这么干的时候,我们就要问问自己了:难道是我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从理论上讲,临帖是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像的。正所谓“摹书易得古人位置,临书易得古人笔意。”,冯承素照着原贴在那双钩,然后再填墨,仍然被批失真,更何况我们一边看一边写呢?
文章插图
另外,临帖的像,不光在于“形”,还在于“意”。就像清代周星莲说的那样:“摹书得其间架,临书得其笔意。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光顾着动手了,光想着去“像”了,是不是没怎么动脑筋去总结呢?要不然,离开字帖,为什么就不会写了呢?
文章插图
2、他们是不是也有个侧重点啊?
记得有人这么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啊,就像是一部工具书,如果你想学,总能在其中找到营养。可是呢,这部工具书过于庞大,最好别想着把所有都塞到脑子里。
虞世南和褚遂良的水平虽然高,但在王羲之面前,也属后辈,水平也不是一个档次。他们在取法王羲之的时候,是不是也有所侧重呢?也就是说,虽然整体上不那么“像”,但是他们想要的那一部分,已经很“像”了啊。
文章插图
大家想想咱们查字典的经历。很少有人从头到尾地背字典吧。咱们都是带着问题去找答案的。书法临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是不是这样效率会高一些呢?
3、自己的位置在哪?
经常有人说,书法临帖,要忘掉自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字帖中去。能这么做,当然是很好。可是呢,随着学习的深入,谁又能时刻保持空杯状态呢?
既然忘不掉自己,还不如适当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正视自己的存在。你看虞世南临写的《兰亭序》,明显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内敛和温润嘛。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