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夜水高二尺强,杜甫七绝中,有不少古体和折腰体( 二 )


清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
【赵注】上番 , 乃川语 。 《猗觉寮杂记》:杜诗:“会须上番看成竹 。 ”元诗:“飞舞先春雪 , 因依上番梅 。 ”俱用上番字 , 则上番不独为竹也 。 【朱注】斩新、上番 , 皆唐人方言 。 独孤及待:“旧日霜毛一番新 。 ”亦读去声 。
‘古人考证 , 上番是唐朝四川方言 , 番读去声 。 所以“会须上番看成竹”是符合格律的 。
杜甫|一夜水高二尺强,杜甫七绝中,有不少古体和折腰体
本文图片

二、折腰体
整首诗都是律句 , 但是有失黏的毛病 , 这种诗称之为折腰体 。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到:
有绝句折腰者 , 有八句折腰者........
八句折腰体 , 是指五律或七律 , 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折腰体七律 。 王维的《渭城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是折腰体七绝 。
杜甫也有几首折腰体七绝 , 例如《戏为六绝句》第二首:
王杨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第二句的第2字【薄】是仄声 , 第三句的第2字【曹】是平声 , 失黏 。 首句不押韵的绝句失黏 , 有点像人走路顺拐 , 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句式完全一样:中平中仄平平仄 , 中仄平平仄仄平 。
又如《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云 , 气【味】浓香幸见分 。
鸣【鞭】走送怜渔父 , 洗盏开尝对马军 。
又如《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 》:
秋风袅袅动高旌 , 玉【帐】分弓射虏营 。
已【收】滴博云间戍 , 更夺蓬婆雪外城 。 (注:"滴博"、"蓬婆" , 都是山的名字)
杜甫|一夜水高二尺强,杜甫七绝中,有不少古体和折腰体
本文图片

三、新韵与古韵
假如不熟悉古韵 , 欣赏古诗的时候 , 很难分清古体诗和近体诗 。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 , 堑北行椒却背村 。
梅【熟】许同朱老【吃】 , 松高拟对阮生【论】 。
这首诗中 , 【别、熟、吃】 , 新韵是平声 , 但是古韵为仄声 , 都是入声字 。 而【论】在古韵中平仄两读 。
杜甫作诗用唐韵 , 我们现在用宋朝的平水韵 , 平水韵是唐韵的改编合并版 , 可以反应唐朝人的用韵情况 。 【论】 , 作动词用属于上平十三元 , 是平声韵;用作名词时 , 属于《去声十四愿》 , 属于仄声 。
上面这首七绝用普通话来读 , 似乎出律了 。 但实际上是一首律绝句 , 格律严谨无误 。
又如绝句四首之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 , 因惊四月雨声寒 。
青溪先有蛟龙【窟】 , 【竹石】如山不敢安 。 (注:窟、竹、石都是仄声字)
又如《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三》:
崆峒西【极】过昆崙 , 驼马由来【拥国】门 。
逆气数年吹路断 , 蕃人闻道渐星奔 。 (注:极、拥、国 , 都是仄声字)
又如《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朱樱此日垂朱【实】 , 【郭】外谁家负【郭】田 。
万里相逢贪握手 , 高才却望【足】离筵 。 (注:实、郭、足 , 都是仄声字)
杜甫|一夜水高二尺强,杜甫七绝中,有不少古体和折腰体
本文图片

结束语
绝句 , 是四句的诗 , 以五言、七言为主 , 较少有六言 。
五言绝句流行很早 , 在格律诗定型之前就有很多五绝作品了 。 七绝流行比较晚 , 是和格律诗差不多同时成熟起来的 , 所以七绝大多是近体绝句 。仔细找一下的话 , 非但杜甫 , 其实李白的七绝中 , 也有不少七言古绝 , 您知道是哪几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