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双11”非遗产品上“C位”( 二 )


非遗可就业,苗绣里的好手艺与好生意
【 非遗#“双11”非遗产品上“C位”】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绣从来不缺技术,天马行空的图案、浓烈鲜艳的色彩,是历史留下的“本钱”。只是随着寨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出去打工,掌握苗绣的绣娘越来越少,加上绣在深山人不知,苗绣虽好,但梁忠美这样的绣娘连“吃饭”都成问题。
2014年年底,开网店经营苗绣手工艺品的80后姑娘王丹青,为了拓宽稳定的商品来源来到贵州,以计件工资的形式,邀请当地绣娘们加入。经过几年磨合,店铺每月定时定量下订单,月结工资,不仅店铺有了稳定货源,绣娘们也有了稳定收入。
梁忠美就是王丹青的“合作伙伴”之一。之前她和丈夫在外地打工,但因身体不好一直没能有稳定工作。几年前回乡成为专职绣娘后,几乎每个月,她都会接到网店发来的订单,从绣青龙到绣狮子,再到马车挂、艾虎,自己绣不过来,就拉着附近寨子的绣娘们一起做。
现在,每个月来自网店的订单都有两三千件,一个成熟的绣娘可以挣到四五千元。“接订单最多时一年的收入有10万多元,比打工挣得多多了,这几年家里还翻盖了两套房。”梁忠美说。
好手艺加上好生意,参与苗绣制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如今,王丹青的网店已经吸引了1300多位绣娘,其中30岁以下的绣娘占近十分之一。在黔东南,多个县市还建立了手工村落,参与培训的手艺人超过5000人,带动就业近2000人。
公开数据显示,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非遗产业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西部非遗产业增速领跑全国。和两年前相比,西部非遗店铺数量增幅在全国前十中占据六席,分别为:甘肃、西藏、青海、内蒙古、贵州和重庆。今年,西部淘宝天猫商家的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增速显著领先于中东部。
非遗可创业,乡村不是回不去的故乡
“我们山东很多地方种玉米,收完玉米棒就把玉米皮丢掉了。我们把好的玉米皮收上来,染色、晾晒,由师傅们编织成包包,在网店一个能卖好几百元。”山东沂南县90后小伙孟祥君说。他是网店“VINE维内”的主理人兼设计师,2019年他辞去北京工作,回到老家创业。
草编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孟祥君的母亲从14岁就开始学习草编,是当地草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孟祥君说,很多人觉得草编“土”,但其实在国外,草编被视为一种时尚潮流,时尚博主们的日常穿搭就经常会出现草编包。
开网店线上销售,与传统线下销售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原来的销售过程是单向,很难收到客户反馈;现在顾客可以随时提需求,孟祥君就能不断改进产品,还支持定制,由顾客自己设计图案。
把好手艺变成好生意,孟祥君也没有忘记传承与创新。此前大部分草编产品,款式和技法都比较简单,但孟祥君设计的包包会使用一些复杂的编法,比如平编麦穗花、玉米皮七股辫等。拿到设计图,当地的师傅们经常需要共同研究、多次尝试,才能慢慢重拾这些快要失传的手艺。“无意间,我们挽救了一些传统编法,没有让它们消失。”孟祥君说。
今年7月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仅淘宝上非遗类活跃手工艺店铺数量已超过2.5万家;截至6月底,有14个非遗产业带年成交过亿。《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淘宝上的非遗手艺人中,接近40%是90后。
广东佛山的石湾陶塑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石湾公仔”。庞嘉良的父亲庞文全是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庞嘉良没有继承手艺,却用另一种方式传承。几年前,他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回到家乡开网店,销售手工制作的石湾公仔。庞嘉良有一个理想,“让年轻人像收藏手办一样收藏石湾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