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黛玉的母亲金尊玉贵,但她的才华和适应能力,远不如庶出的探春

黛玉的母亲贾敏是个幸运儿 , 她生在贾府最为繁盛的第三代 , 而且是嫡女 , 父亲是荣国公 , 母亲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 。 更为幸运的是 , 贾府从这一代开始特别注重文化教育 , 而且不分男女 , 所以贾敏有幸“从男子之名命字” , 得到了一个代表“文”字辈的“敏”字 。
然而 , 同样一个“敏”字 , 作者不但给了黛玉的母亲 , 还给了贾府第四代的庶女探春 。 只不过 , 给予黛玉母亲的“敏”是用来命名的 , 给予探春的却是对她能力的评判:“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
探春|黛玉的母亲金尊玉贵,但她的才华和适应能力,远不如庶出的探春
本文图片

于是 , 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呼之欲出:作者有意拿一个“敏”字 , 将贾府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女儿进行对比 。 一个生在了最好的时代 , 长在“金尊玉贵”的环境里;一个却生在末世 , 成长环境复杂且恶劣 。 但是 ,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却与所拥有的条件正好相反:贾敏不敏 , 抑郁而终;探春敏而好学 , 为自己开拓出广阔的天地 。
金尊玉贵的贾敏 , 犹如温室里的花朵 , 无法适应林家的清贫生活 。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 , 是一个难得的才俊 。 不仅家世好 , 本身还是个才华横溢、积极进取、人品高尚的人 , 堪称时代的楷模、完美典范 。 能嫁这样的人 , 一定是幸福的吧?
这是普遍的认知 , 很多读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
然而 , 当我们深入文本 , 去挖掘相关细节 , 就会发现 , 作者再次运用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障眼法 , 把贾敏在婚姻中的痛苦隐藏在细节里 。
初入贾府的黛玉 , 惊叹于贾府生活的奢靡 , “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 , 已是不凡了 , 何况今至其家” 。 这是一个极为强烈的对比 , 黛玉只是见到几个贾府的三等仆妇 , 就已经觉得是“不凡”了 , 可见完全超出了她的见识 。 这就说明 , 林家的生活 , 远不如贾府的三等仆妇 。
探春|黛玉的母亲金尊玉贵,但她的才华和适应能力,远不如庶出的探春
本文图片

作者嫌这样的对比还不够 , 第七十四回 , 又通过王夫人的慨叹来加强:“只说你如今林妹妹的母亲 , 未出阁时 , 是何等的娇生惯养 , 是何等的金尊玉贵 , 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 如今这几个姊妹 , 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 ”
我们可以把这个对比用更具象的方式来理解:如果以贾府的三等仆妇为标准线 , 也就是及格线 , 60分 , 那么林家的生活最多只有40分 , 才能体现出“不凡”来 。 三等仆妇是60分 , 一等仆妇至少也有80分 , 三春这样的主子就是100分了 。 可是 , 100分的三春 , 在日常规格上只比当初贾敏的丫头略强些 , 那么贾敏当初的生活至少可打110分了 。
现在我们再来算差距 , 贾敏出嫁前的生活规格是110分 , 出嫁后在林家的生活却只有40分 , 估计比贾府最低等的仆人都不如 。
这是一种超出想象的巨大落差 。 想要适应这种落差 , 必须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 , 否则就容易因怨天尤人而郁郁寡欢 。
很显然 , 贾敏缺乏适应能力 , 她被这种巨大的落差击垮了 , 证据就是黛玉的“不足之症”和她自己的早逝 。
探春|黛玉的母亲金尊玉贵,但她的才华和适应能力,远不如庶出的探春
本文图片

黛玉的“不足之症” , 就是先天不足 , 即在母体内没能得到正常的生长 。 造成这种结果 , 无非是两方面的原因 , 一是母体情绪的影响 , 二是营养跟不上 。
林家的生活虽然远远不能跟贾府比 , 但提供孕妇足够的营养还是没问题的 。 所以 , 黛玉的“不足之症” , 应该是母亲贾敏自嫁到林家后的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造成的 。 包括她自己在黛玉六岁时病逝 , 原因也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