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绣郎:爱作“绣”的“精致boy”
文章图片
绣花的男人王新元 。受访者供图
文章图片
王新元创作的油画风广绣荔枝和独创题材国宝文物 。
文章图片
王新元创作的油画风广绣荔枝和独创题材国宝文物 。
文章图片
刺绣 , 又被称为“女红” , 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女性的专长 。 但其实在广东 , 也有一些男性在从事刺绣的工作 , 这些爱作“绣”的“精致boy” , 在古代被称为“花佬” , 在现代被称为“绣郎”、“绣花的男人” 。 “花佬”几乎被历史遗忘 , 但随着中国风民族风的流行 , 越来越多的九零后、零零后开始自愿加入“绣郎”的队伍 。
半路出家的绣郎很迷人
杨文仲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 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他看了一场中国风的时装秀 , 当时就被惊艳到了 , 特别是服装上面的刺绣 , 美轮美奂 。 杨文仲当时就萌生了要去学绣花的想法 , 他在互联网上各种搜索 , 寻找可以学习刺绣的学校和培训班 , 也给一些老师发了邮件或私信 , 但只有广绣大师王新元回复了他 。 王老师愿意免费教他 , 不仅不收学费 , 还帮他安排住宿 。 他现在一边学习广绣 , 一边做毕业设计 , 准备把广绣与时装结合起来 , 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贺成红在大学里面学的是汽车技术和维修 , 毕业后也做了一段时间的汽修工作 , 但觉得这个职业并不适合他 , 于是从零开始学习广绣 , “我性格内向 , 不爱说话 , 绣花很适合我 。 ”家里人也很支持小贺的选择 , 他现在每天会花上八个小时 , 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绣花 , “最开心的是终于绣完一幅作品的时候 , 那种成就感自豪感 , 令人着迷 。 ”
采访人员在聚元祥目睹了绣郎们工作的过程 , 只见他们端坐在绣架前 , 用大拇指和食指捻起一根蚕丝线 , 两指轻拨 , 继而尾指一勾 , 丝线被一分为二 。 取分好的1/2丝线 , 继续做上述动作 。 不断重复 , 直至得到想要的粗细度后 , 才在绣架上穿针施绣 。 上述手法名为“劈丝” , 又名“擘绒” 。 在传统的广绣中 , 一根蚕丝分出120丝是基本操作 。 一幅作品的立体感在于颜色过渡 , 颜色过渡丰富、运用得好 , 才有光影的立体效果 。
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花佬”
在四大名绣中 , 只有粤绣中有“绣郎” , 他们负责比“绣娘”更复杂更高级更专业的工艺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广州一直以来的通商口岸身份 , 粤绣的出口贸易活动十分频繁 , 可谓供不应求 。 工人加班加点赶活儿是常有的事 , 再加上粤绣作品大多较大幅 , 常常需要绣工长时间站立 , 体力和耐力稍逊一筹的女工自然就落了下风 。 因此绣行只招“花佬” , 以师徒制传承 。
在晚清鼎盛时期 , 广州差不多有3000名“花佬” 。 在粤绣的历史上 , 曾经有一条规矩 , 粤绣“传男不传女” , 发展到后期 , 这项规矩被打破 。 但此时男女工作的种类 , 也有所不同 。
粤绣的刺绣工序分为上和下 , 女子主要按照图稿绣制简单的布序 , 这被称之为“下工序” 。 当女子绣好后交给“花佬”绣制最重要且最复杂的部分 , 例如人物的头部 , 动物的羽毛等等 , 这被称之为“上工序” 。 女性绣工大多是农闲的时候在家中刺绣 , 而“花佬”则需要在专业的学校学习 。 “花佬”还有特定的机构 , 如果一个“花佬”无妻无子 , 到了老年没有能力赚钱时 , 机构会将他安排在老人公寓 , 让其安度晚年 。 在其死后 , 会安排将其下葬 , 因此“花佬”的待遇 , 是非常不错的 。 自上世纪50年代后 , “花佬”的数量大幅减少 , 而女性绣工则开始增多 。 发展到现在 , “花佬”这个称号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 。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青藤”寒假童书榜出炉,推荐广州小朋友阅读《幸福课》
- 广州|珠三角农家(纸本水墨)
- 花千树$连续举办14届,广州新年诗会“无尽的读本”
- 迪拜世博会&“广州美术学院走进迪拜世博会”主题活动启动
- 艺术|嘉士伯“虎虎生辉”艺术馆空降花城广州天河城
- 广州|广州珠江边的百年仓库摇身一变获全国大奖
- 广州|文化过大年!广州首家室外烛光音乐会在城市屋顶奏响
- 广州交响乐团|2022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启动,上海四重奏以网络方式远程参与
- 展览|恣肆≠随意!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在广州艺博院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