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海|在战争心理的刻画中塑造英雄形象|评魏清海小说《生死十二小时》
在战争心理的刻画中塑造英雄形象
【魏清海|在战争心理的刻画中塑造英雄形象|评魏清海小说《生死十二小时》】——魏清海小说《生死十二小时》的叙事特色
作者|李娜、王陌尘
来源:河南科技报
文章图片
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 , 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 两极对立的价值取向 , 浪漫凄美的爱情插曲……这些是抗战题材作品普遍呈现出的共性 , 魏清海的中篇小说《生死十二小时》是一部描写战争心理的颇具个性的小说 。 作品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心理描写塑造了陈章、马普光、赵海、常工等为求生而同敌人周旋十二小时的普通人形象 , 他们在战火的洗礼中了解战争 , 也锻造了自己 。
相比于《亮剑》等抗战小说中战斗场面的慷慨激昂 , 《生死十二小时》这篇小说中的敌我战斗则显得平淡压抑 。 小说主角陈章等四人不像在战斗 , 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战斗 。 在长达十二小时的逃亡煎熬中 , 他们始终在理性与感性、勇敢与怯懦、恐惧与无畏中撕扯 。
开篇以直观自然的声音渲染紧张气氛 , 干净利落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任何人物的行为动作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炮弹奋力作响 , 他们惶恐地趴在这里不敢动弹 。 只见陈章那颇带些呆气的厚嘴唇还是似笑非笑地半开着 , 吃惊地听着周围的动静 。 ”在这种客观冷静的叙述中 , 作者会不时地加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场合 , 对任何人都是考验 , 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年轻人 。 ”这样的处理方式像是有声旁白 , 更是补充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段 。
虽然整篇小说是以全知视角为切入点 , 但作品中每个人物都以自己的声音去参与争论 , 人物带有更多的独立性 。 在决定一只小蜘蛛的命运时 , 马普光和赵海发生了争论 。 赵海最为感性:“不要乱杀无辜!”而马普光则对普通生命感受粗糙 , 他始终是一个“在危急关头 , 让他能把自己的一身胆量用对地方的人” 。 在赵海和马普光的对话中 , 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不知不觉地彰显了出来 , 而小说对于生命的思考在这里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 。
作品在展示四人内心怯懦与无畏的同时 , 也处处表现着生与死的较量 。 不同于以往小说中主要人物单一化“个人英雄式”的形象 , 本小说中的四个人物是相互成全的 , 他们历经绝望、克服恐惧、取得胜利的过程 , 便是他们成为英雄的成长史和改造史 。
陈章是个具有领导气质的青年 , 在几场小规模的战斗中 , 他始终保持着冷静清醒 , 并且善于疏导情绪 , 激发大家的斗志 。 在他第一次极近距离击毙一名敌人后 , 他的心理就发生了转变:“头一次死里逃生 , 似乎有点儿幸灾乐祸 , 心里完全没有了恐惧 , 变得更加机智沉着 , 灵活多变 。 ”他从一个18岁的新兵成长为一个勇敢果断的决策者 。
陈章和马普光这两个人物身上具有英勇无畏的气质 , 赵海和常工这两个人物则是硬在真实的“人”身上凿刻出英雄的火花 。 常工看到落在身边的炮弹 , “浑身有点儿哆嗦 , 嘴唇发紫” , 赵海也是“脸色极其苍白”“手紧紧地捂在自己的嘴唇上” 。 但面对真正的敌人 , 他们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 成为真正的战士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 英雄、爱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 在《生死十二小时》中 , 作者始终都追求着向真、向善、向美的艺术价值 , 将叙述与描写相结合 , 以战争之火来淬炼人性的坚韧 , 谱写英雄的赞歌 , 重建饮水知源的深层意识和对追求和平世界不惜以身殉道的崇高情怀 。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海波东#斗破苍穹:云韵主题曲一出,拥抱结束,萧炎后悔在魔兽山脉当圣人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玫瑰|失业在家好久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 上海|在上海这些地方,足不出“沪”即可享受“年味”
- 陈珊|完美伴侣:没有家庭,事业成功的意义又在哪里?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