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桲椤山》展现半个世纪的农村变迁( 二 )


著名书评家解玺璋说:“我特别欣赏陈廷佑先生的写作状态 。 他不动声色 , 沉得住气 , 刻画生活的原生态样貌 。 比如刻画宗族、人文伦理关系 , 写法含蓄收敛 , 不张扬 , 许多细节描写 , 看似平淡 , 几笔带过 , 实际勾连起来 , 反映了一个时代 。 我们常常看到给农村、给农民送去什么 , 带去什么 。 读了《桲椤山》这本书 , 发现陈廷佑先生思考的是从农村里、从农民身上发现什么 。 这个角度 , 这种意识 , 更加可贵 。 ”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王改正评价 , 《桲椤山》与《龙脉》一脉相承 , 依然是满怀深情 , 娓娓道来 , 保持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 是关于国史家史 , 关于家园土地的精品之作 , 是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现实精神的佳作 , 也是“两山理论”在当下的反映 。 陈廷佑先生是诗词赋的高手 , 《桲椤山》是诗人写小说 , 作者用诗性的文字来讲述中国故事 , 独树一帜 。
在研讨会上 , 《桲椤山》作者陈廷佑讲述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第一部长篇《龙脉》的内容 , 是以写机关为主 , 兼有老家衡水深州、以及服役过的军队 。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 , 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对乡村振兴事业、对生态保护事业、对公共交通事业都加大了力度 , 家乡深州的面貌为之大变 , 第二部长篇小说的重点便转移到衡水深州的陶村 。 陈廷佑介绍 , 争取在自己70岁时 , 完成“龙脉三部曲” 。 他透露 , “龙脉三部曲”的第三部已经开始动笔 。
【乡村|《桲椤山》展现半个世纪的农村变迁】研讨会上发言的还有刘福治、郑晖、兴安、王景山、孟祥宁、何济洲、张艳红、张亮京等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 《桲椤山》饱含深情 , 展现了半个世纪的农村变迁史 , 歌颂了广大农村与时俱进的巨大变化 , 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