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苦尽甘来 雕刻人生
文章图片
冯伟在工作室雕刻苦瓜题材寿山石雕 。工人日报采访人员 李逸萌 摄
文章图片
冯伟创作的寿山石雕作品《甘来果》 。 受访者供图
很少有人知道 , 苦瓜完全成熟后 , 原本青色的外皮会变成金黄色 , 瓜瓤中红色的种子甘甜爽口 。 因此 , 苦瓜也被称为“甘来果” 。
手握刻刀30余年 , 苦瓜一直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传承人冯伟情有独钟的创作题材 。 这其中 , 渗透着他对寿山石雕技艺和人生的体悟 。
在冯伟工作室外 , 一片绿色的小天地里处处生机盎然 。 每逢春天 , 他都会在这里手植几株苦瓜 。
而在冯伟工作室里 , 材质、大小、色彩各异的寿山石苦瓜作品陈列其间、栩栩如生 。 冯伟独创的苦瓜雕刻技法续写着凝聚祖孙三代心血的“石头记” , 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 。
“十八罗汉”和爷爷的工作台
苦瓜是冯伟偏爱的创作题材 。
2011年 , 冯伟创作的大型花果篮作品《硕果累累》斩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 一时间名声大噪 , 苦瓜正是其中的花果之一 。
1971年 , 冯伟的爷爷冯久和创作的大型石雕作品《花果累累》 , 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展优秀奖 。
这两件相距40年的作品“隔空对话” , 共同诉说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 也讲述了冯伟在爷爷影响下 , 接力传承、走出新路的故事 。
小时候 , 冯伟手里摩挲的是刀具 , 眼里看到的是石头 。
那时 , 他总喜欢站在爷爷工作的福州雕刻厂厂房里探头张望 , 一个场景他至今难忘:炎热的夏天 , 雕刻厂的工作间里 , 几位寿山石雕刻大师正在一张工作台旁精雕细琢 , 这其中就有爷爷冯久和 。 呼啦啦的风扇声和刻刀雕石头的声音充斥在工作间里 , 冯伟却觉得 , 那一刻的世界格外安静 。
这些后来被业界称作“十八罗汉”的寿山石雕刻大师 , 是当时福州雕刻厂里的主力职工 。 那一双双“点石成金”的巧手 , 令儿时的冯伟着迷 。
寿山石雕刻讲究随石而变 , 会思考、善观察是基本功 。 爷爷从小就注意培养冯伟的这种能力 , 将艺术启蒙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点滴 。
在冯伟童年的记忆里 , 吃水果时 , 盘里的荔枝长什么样的纹路 , 这颗荔枝与那颗有什么不同 , 爷爷都会让他仔细观察 。 当他看得入了神 , 爷爷总是在一旁呵呵地笑 。
在爷爷的引领下 , 冯伟推开了寿山石雕的大门 。 打胚刀、锉刀、圆刀、尖刀、平推刀……这些刻刀成了他最熟悉的伙伴 。
冯伟的指甲总是剪得很短 , 他右手中指的第一个指节上鼓起了厚厚的茧 , 这是他长期与刻刀相伴留下的印迹 。 摩挲着这个高耸的“小山包” , 他笑着告诉采访人员 , 大约隔几日 , 指节表面就要换一层新皮 。
1000颗苦瓜各有不同
肥大饱满的苦瓜 , 淡红中带黄 , 裂开的瓜体处 , 颗粒饱满的瓜籽晶莹剔透……冯伟工作室内陈列的苦瓜石雕作品吸引了采访人员的注意力 。
“别看只是一层薄薄的外皮 , 要巧妙运用高浮雕的雕刻技法 , 让凸面和凹面的搭配疏密有致 , 一眼便能感受到苦瓜肉的厚薄 , 才算是由皮到肉 , 抓住苦瓜雕刻的精髓 。 ”冯伟说 , 这些苦瓜石雕表面的起伏看似随意 , 其实蕴含巧思 。
虽然雕刻过的苦瓜已经超过1000颗 , 但冯伟自信地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苦瓜每一颗都不相同 。 绿的、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渐变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他用刻刀记录下一颗苦瓜从青涩到成熟的“一生” 。
- 雕刻|仙作佛像雕刻名家作品珍赏,紫檀木雕,阿弥陀佛立像
- 雕刻|绝妙的智慧,一对图案简单的石头门墩
- 雕刻|清代,和田碧玉嵌白玉云龙纹官帽架一对
- 雕刻|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等向威海市博物馆捐赠作品
- 翡翠|在玉石界,「翡翠」是雕刻佛像的最美材质!没有之1
- 雕刻|玉雕度母|动静之间,观众生诸相无常。
- 雕刻|玉赏 | 蓝水观音,法相庄严
- 雕刻|百度百科4
- 雕刻|?和田玉的瑕疵(四):僵
- 边角料&朋友手中抢购的翡翠边角料,雕刻出的成品山水如画尽显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