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为何张弼的大草纤弱无骨,还能有一泻千里的豪情,仿若张颠复出?( 二 )


文章插图

如其草书代表作《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中的“为”字一撇,从右上向左下放纵,贯穿了整个字的上下部分,而右下部分收紧, 以起到支撑的作用;“洒”字定边的“三点水”和右边的上半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右边下半部分放纵出去,已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上紧下松的势念。
“逄”字下半部分被夸张的很大,走之底反而收敛,造成气势外露的势态。“绢”字右下部分收敛,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字不会轻浮。“素”字,上半部分收紧,下半部分放纵出去,与下一个“凝”字势态紧密相连。
笔力@为何张弼的大草纤弱无骨,还能有一泻千里的豪情,仿若张颠复出?
文章插图

又如《张弼、商悦草书合璧》,张弼通过放纵某一笔画或夸张某一字形来达到字间疏旷的效果,紧接着又用频繁的连带压缩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字间茂密的效果,使整篇作品的对比更加强烈,更易突出主体,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 笔力@为何张弼的大草纤弱无骨,还能有一泻千里的豪情,仿若张颠复出?】还有《论二王书》中第三行的“暮”字,先是往下拉长,造成大面积的空白,紧接着的“归”字则明显写得偏小,左边第四行的“真”、“大”、“醉”三个字,也写得较小,形成了大小的强烈对比,同时也造成章法布局上的“黑”、“白”对比,显示出了怪伟跌宕的风格。
笔力@为何张弼的大草纤弱无骨,还能有一泻千里的豪情,仿若张颠复出?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张弼草书用笔虽纤弱无力,多缠绕而无骨,但其草书的结体、章法上能够不墨守成规,注重表达自己的性情,在这一方面,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而与大草相反的是,在张弼的小草及横幅作品中,或许由于尺幅的关系,放纵的笔画减少,字形更向横向展开,反而不太会让人感觉到笔力纤弱之病态,这也是他毁誉参半的原因。
笔力@为何张弼的大草纤弱无骨,还能有一泻千里的豪情,仿若张颠复出?
文章插图

结语:
张弼所处时代的书风依旧是在台阁体书风的影响下,大多数书家的书风都因此走向温润典雅,平和少艺术性的一路。而张弼却不同,他没有被台阁体所限制,走向平和工整一路的方向,而是任情恣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癫狂大草,以至后人评价:“世以为张颠复出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