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a\u001a\u001a\u001a终南望馀雪|【推听】《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

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u001a\u001a\u001a\u001a终南望馀雪|【推听】《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
本文图片

译 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 , 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
雪后初晴 , 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 , 傍晚时分 , 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
注 释◆
终南:山名 , 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 , 咏赋四句即纳 , 或诘之 , 曰‘意尽’ 。 ”
阴岭:北面的山岭 , 背向太阳 , 故曰阴 。
林表:林外 , 林梢 。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 。 《唐诗纪事》记载 ,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 , 文题是“终南望馀雪” , 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 , 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 , 考官让其重写 , 他拒绝了 。 最后未被录取 。
赏 析□
据元辛文房《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 , 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 按照规定 , 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 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 有人问他为什么 , 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 ”这真是无话即短 , 不必画蛇添足 。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 , 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谓之阴);而且 , 惟其“阴”オ有“余雪” 。 “阴”字很确切 。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 , 既赞颂了终南山 , 又引出下句 。 “积雪浮云端” , 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 这个“浮”字多生动!自然 , 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 , 积雪未化 。 云 , 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 , 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我们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 , 这里是没有提 , 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 , 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颜色 。
\u001a\u001a\u001a\u001a终南望馀雪|【推听】《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
本文图片

“明”字当然下得好 , 但“霁”字更重要 。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里 ,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 , 阴天固然看不清 , 就是在大晴天 , 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濛濛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 , 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 , 愁杀望山人 。 天事不可长 , 劲风来如奔 。 阴霾一似扫 , 浩翠泻国门 。 长安百万家 , 家家张屏新 。 ”久雨新晴 , 终南山翠色欲流 , 长安百万家 , 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 , 多好看!唐时如此 , 现在仍如此 , 久住西安的人 , 都有这样的经验 。 所以 , 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 , 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 , 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
祖咏不仅用了“霁” , 而且选择的是タ阳西下之时的“霁” 。 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 , 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 , 这是很值得推敲的 。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 , 自然在终南高处 。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 , 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 , 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 , 染红了林表 , 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 而结句的“暮”字 , 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
【\u001a\u001a\u001a\u001a终南望馀雪|【推听】《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