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 二 )


考古学|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
本文图片

图二 1994年刘新园先生清理洪武官窑瓷片堆积
考古学|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
本文图片

图三 明永乐 青花海水江崖纹双耳三足炉 1994年御窑厂遗址出土
20世纪末 , 随着对文化遗产的逐步重视 , 景德镇市人们政府决定动迁他地 , 腾退出御窑厂故地用作考古和保护利用 。 随后对御窑厂出于学术目的的正式考古发掘开始了 。 迄今为止 , 御窑厂遗址已经先后经历过3次主动性发掘和20余次的抢救性发掘 , 揭露了御窑厂自明初创立至清代的不同时期遗迹 , 出土明清各时期瓷器残片多达数十吨 , 近1000万片 。 北京大学从2002年始 , 参与了对御窑厂遗址两次主动性考古发掘 , 共计3个年度 , 权奎山、秦大树教授先后负责了2002-2004、2014年的两次主动性发掘 , 共发掘了御窑厂南、北、中的三个地点 ,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颠覆性意义的重要收获 , 被视为御窑厂遗址进入科学发掘和保护利用阶段的标志性工作 。 此外 , 北京大学还参加了多次配合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保护改造项目的抢救性发掘 。
【考古学|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2002—2004年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珠山北麓和南麓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 , 发掘面积1578平方米 。 权奎山、陈冲等8名北大师生全程参加了此次发掘 。 发掘清理了围墙、窑炉、辘轳坑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瓷片坑、片状堆积等一大批遗迹 , 在御窑厂遗址内首次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窑炉遗迹 , 弄清了御窑厂对落选次品瓷器的处理方式 。 发掘出土的器物相当丰富 , 有瓷器、建筑瓦件、窑具等 , 其中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的瓷器残片数量多 , 器物种类、造型、纹饰均十为丰富 , 发现了一些以往传世品中不见或少见的器物 , 将一些主要的釉色品种和装饰工艺的出现时间前推 , 极大的丰富了学术界对明代御窑瓷器生产面貌的认识 。 发掘的珠山南北两个地点均已建设保护棚进行展示利用 。 此次发掘为御窑厂遗址首次大规模主动性发掘 , 北京大学师生充分发挥了陶瓷考古专业的传统 , 严格按考古规程发掘 , 科学、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 通过此次发掘与省、市考古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也为此后北京大学在景德镇开展广泛、深入的瓷窑遗址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 此次发掘获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
考古学|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
本文图片

图四 2004年权奎山先生清理宣德时期瓷片堆积
考古学|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
本文图片

图五 珠山南麓发现的宣德至万历时期连排馒头窑
此次发掘也对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利用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 御窑厂遗址曾是景德镇市政府的驻地 , 20世纪的考古工作主要是配合政府机关的基建施工开展的随工清理 。 虽然景德镇市政府在1983年就将御窑厂遗址确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划定了遗址保护区域 , 但由于遗址地处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 , 居房、政府机关和商铺的存在给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 通过此次考古工作 , 景德镇市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御窑厂遗址的重要性 , 并于2002年底将市政府机关及18个政府工作部门整体迁建他地 , 遗址保护区内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筑物一律拆除 。 自此 , 御窑厂遗址进入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利用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