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把责任与激情传递下去( 二 )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暂停了我的文学创作 , 却也构成一种无形的积淀与充实 , 带给我大量感性和理性的积累 。 等我再重新捡起笔写小说的时候 , 就有了“俗世奇人”系列 。 因为在各地做田野调研 , 自然而然会进行一种文化的比较 , 比如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地方 , 它们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是什么?你会发现 , 地域文化会深刻地反映到当地人的群体性格上 。 这也是作家最关心的问题 , 因为它与人的关系最近 。 通过文学 , 能把这些深层的地域特色保留下来 , 同时文学也有了丰饶的文化意味 。 文化、风俗、社会与文学之间相互浸润 , 让我的写作更有底气 。
采访人员:过去20年时间里 , 您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的道路 , 对整个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力度的增强应该深有感触 。
冯骥才:近些年 , 从政府部门到民间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行动 。 从制定保护规划、全方位的田野普查到健全保护传承体系 , 截至目前 , 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 , 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 这是我们作为文化大国、文明古国应该引以为傲的 , 因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关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 。
现在 , 我们已经从抢救式保护进入科学保护的阶段 。 进入保护名录并不意味着非遗可以高枕无忧了 , 如果不进行后续的科学保护 , 这些文化遗产仍然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 对非遗的科学保护 , 需要人才培养工作的跟进 。 非遗保护的背后应该站着专家队伍 , 帮助制作档案、谋划方向 , 有针对性地指导传承人去传承和发展 。 这正是我们现在加紧进行非遗学科建设的现实原因 。
采访人员:与此同时 , 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 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 也是立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 您怎样看待当下的传统文化热 , 特别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创新?
冯骥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进步 , 必将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 。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怎么融合、怎么衔接 , 是一个重大问题 。 一方面 , 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 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只有真正认清它独有的特征与优长、它所达到的高度、它在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 才能在传承发展中保持定力 , 在转化创新中端正方向 。
另一方面 , 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 现在处于创意迸发的阶段 , 有创意就能打开思路 , 但同时需要甄别、判断 。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 知识分子不能缺席 , 要真正走到民间、走到一线 , 看到广阔大地对文化的渴求 , 探索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鲜活有机的结合 , 把书桌搬到田野 , 一起努力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
“责任一头在骨子里 , 一头在笔管里”
采访人员:对文化的热爱 , 可以看作是您从文学、绘画到文化遗产保护再到教育始终如一的动力吗?
冯骥才:对文化的热爱 , 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热爱 。 文化是以人为本的 , 不只是知识 , 更浸润在生活里供人们体验和感受 。 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体验 。 前不久我在天津的大学里发起“热爱你求学的城市”活动 , 鼓励大学生跨出校园 , 到自己身在其中然而也许并不熟悉的城市里走一走 , 看一看 , 问一问 , 去亲身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 。 了解和亲近求学的城市 , 不仅会多一份生活阅历 , 而且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 先打开自己对社会的眼界 , 增添对生活的兴趣和情感 , 甚至产生一种宝贵的精神——对社会的责任 。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好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朝代#历史上最长的朝代,99%的人却不知道,只因史书就把它“封杀”了
- 贾母!《论语》:莫把心事挂在嘴上,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 天赐良机|不错过天赐良机,生肖鼠牢牢把握大好机会,努力付出会有回报
- 年度|《2021年成都儿童文学年度综述》发布,来看看去年有哪些好书?
- 地方|父爱更像一道光
- 蚩尤&上古时代三大宝刀,第二把能够克制日本刀,第三把是不祥之物
- 榜单|发掘大格局大气象作品,《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榜公布
- 会用|一把“金剪刀” 剪出喜庆祥和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