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四 )


三是对柏杨“感谢”鸦片战争的言论不满。李友滨、王凤海在《一本有严重片面性的书——评〈丑陋的中国人〉兼与〈编后记〉作者商榷》中即谈到,“柏杨先生说,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一些国家带去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侵略早一点发生,整个历史会完全不一样。这种说法完全是柏杨先生出自个人内心的愿望,但是没有任何事实作根据的。”刘爱群、陈友清《〈丑陋的中国人〉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重申,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是亡国灭族之祸,这才是它的本质方面。 而柏杨却认为,我们应该感谢这场战争,这不能不使人产生是非倒置之感。”
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文章插图
▎ 柏杨
当时两岸信息交流渠道较少,对于以上这些批评,柏杨无法做出直接回应。加上不少人的批评其实针对的是严秀、牧惠、弘征三人所写的《编后记》,于是他们在1988年1月发表《护短与爱国——评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若干批评》,为柏杨,也为自己辩护。
牧惠等人开篇即说,他们身边看过《丑陋的中国人》的读者,“包括老、中、青,干部、军人、老师、学生,都纷纷议论,认为这是一个爱国者的心声,没有听人说过他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民族罪人 。”随后,三人逐条回应批评,指出柏杨对传统文化是批判与肯定共存,而鲁迅与柏杨一样,在批判国民性的弱点时,也往往以“中国人”概称,不加任何限制词。说柏杨要“全盘西化”是无中生有,柏杨自己说过,“他们有好的,我们就应该学。他们不好的,就不应该学。”至于所谓“感谢鸦片战争”的错误观点,主要源自柏杨“恨铁不成钢”的偏激心情。
在《护短与爱国》之后,还有为柏杨声辩的文章。1988年5月,公刘有感于电影《红高粱》《老井》与《丑陋的中国人》相同的被批判命运,以“一个普通的爱国的中国人”身份,写下《丑陋的风波》一文,他说:“一个不敢正视并且克服自身弱点的民族,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不承认‘丑陋’,甚至以‘丑陋’为国粹,别人碰一下都不行,那前景是异常可怕的。”
同年10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丑陋的中国人的》评论文章。其中,杨永乐《对“柏杨毁灭民族自尊心”的异议》认为,“我们民族的落后绝不因为有人表现了它而更落后,中国人并不因看了《丑陋的中国人》而变得更加丑陋,相反地,文学艺术表现这些有利于激发民族的反思和自省精神,有利于唤起人们更强烈的改造落后的愿望。”
以上主要文章后来被两岸各自结集,算是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话。1987年,林白出版社收集海内外有关《丑陋的中国人》的评论文章,编著了《中国人,你受了什么诅咒》。1989年,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也出版了牧惠等人编辑的《〈丑陋的中国人〉风波》,收录了大陆关于《丑陋的中国人》论争中的十几篇代表性文章,该书后来也在台湾出版,易名《都是丑陋的中国人惹的祸》。
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文章插图
▎ 《中国人,你受了什么诅咒》及相关报道
中国人@风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揭丑抹黑,还是爱国心声?
文章插图
解禁重版,一代记忆:
叫停出版是真的没有存在价值?
在正反双方开启争论后不久,可能受1987年1月发布的《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影响,《丑陋的中国人》逐渐被解禁。另外,牧惠回忆,胡乔木在1987年6月参观“非法出版物展览”,看到被盯在墙上的湖南版《丑陋的中国人》说,“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慎重,要注意方式和分寸”,“柏杨说台湾批他的书,大陆也批他的书。这样的书不能说是反动的,但这本书很偏激。我们要注意区别各种情况”。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接到通知:允许《丑陋的中国人》继续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