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沉睡约6500年的遗址被“唤醒” 可能是已知舟山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在距离十字路遗址约1公里处的定海白泉王家园小区附近菜地里 , 考古人员发现了可能是已知舟山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沉睡约6500年的遗址被“唤醒”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 在舟山本岛及金塘、岱山、泗礁等较大岛屿上 , 先后发现原始人类遗址几十处 。 十字路遗址、马岙古文化遗址群等这些考古发现 , 见证了舟山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
今年9月中旬 ,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建调查队 , 在定海区白泉镇发现一片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遗址 , 距今约6500年 , 极有可能“刷新”舟山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时间 。
昨天下午 , 采访人员来到白泉王家园小区附近考古勘探现场一探究竟 。
遗址|沉睡约6500年的遗址被“唤醒” 可能是已知舟山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本文图片

遗址|沉睡约6500年的遗址被“唤醒” 可能是已知舟山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本文图片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河姆渡文化陶器 。 摄影 采访人员 姚凯乐
■“一铲子铲下去都是碎陶片 , 真的挺兴奋”
1975年 , 当时的定海县白泉公社在十字路附近兴修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时 , 意外挖出了红烧土块、陶片及兽骨 , 由此发现了具有6000年左右历史的十字路遗址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就在距十字路遗址石碑仅一公里外 , 王家园小区旁的一片菜地下留存的人类活动遗址 , 已静静地沉睡了大约6500年悠悠岁月 。
“在今年9月份开始的考古勘探中 , 考虑到文化遗址往往具有聚集性 , 我们选择了在曾经发现过人类遗址的白泉附近展开调查 。 ”联合调查队队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朱雪菲对采访人员说 。
考古勘探有一种常用工具——探铲 , 俗称“洛阳铲” , 通过探铲对土地进行打孔取样 , 根据土中是否含有红烧土或者草木灰等 , 来判断此处是否存有古文化遗存的痕迹 。
朱雪菲介绍 , 在王家园小区附近这片空地勘探中 , 当探铲拔出时 , 队员们看到了土壤中包含碎陶片 。 陶片残渣陶质差 , 有的夹砂 , 有的夹炭 , 可大致判断出遗迹年代久远 。
“一探铲下去 , 都是些碎陶片 。 换个地方再铲 , 还是有陶片 , 当时真的挺兴奋 。 ”朱雪菲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 笑着说 。
根据现有的调查情况推测 , 这片史前遗址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 。 考虑到附近有不少居民建筑 , 这片遗址完整的规模或许不止于此 。
■这里可能是迄今为止舟山最早人类活动遗址
用于考古勘探的解剖沟只有一米多深 , 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雨 , 再加之地下较为潮湿 , 坑内有不少积水 。 透过剖面 , 可以看出清晰的土地分层 。
“最上面的浅色部分是宋代文化层 。 接下来那层是河姆渡晚期层 , 我们发现的陶片大多是这层的 。 最下面是河姆渡早期层 , 年代最久远 。 ”朱雪菲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舟山最为人熟知的马岙古文化遗址群 , 一般认为属于河姆渡晚期 。
采访人员看到 , 解剖沟内 , 最显眼的古文物是几个黑色陶器 , 它们平躺在土地深处 , 仔细看 , 陶器表面的纹饰仍隐约可见 。 据考古人员介绍 , 这是一种夹炭陶材质的陶釜 , 类似于现在的瓦罐 , 是古代盛放各种物品的器皿 。
陶釜旁 , 大小不一的黑色圆形痕迹 , 几乎遍布整个解剖沟底部 , 已由考古人员一一圈出标识 。 “这些黑色的圆形 , 是有机物长期分解后留下的痕迹 , 应该是木桩或者竹子之类 , 属于房屋构件的一部分 。 ”朱雪菲介绍 , 河姆渡时期的建筑主要为干栏式房屋 , 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 大都为两层建筑 , 下层饲养动物和堆放杂物 , 上层住人 , 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