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蘅|大马神庙”见闻:于玉蘅拜师王瑶卿( 二 )


王瑶卿听后并未发一言 , 只以手势唤他走近身边 , 伸手以两指按住他的眉梢向上推着看了看 , 便问了一句话 , 大意是“愿不愿意替祖师爷传道?”即成为职业演员 。
数日后 , 按传统礼仪举办了拜师礼 。 是日 , 梨园名宿毕至 。 那青年除大礼参拜给师尊王瑶卿磕头外 , 还给师大爷、师叔磕了不知多少头 。 不过对几位名气最大的演员未行大礼 , 只鞠躬没磕头 , 因为“萝卜小长在背(辈)儿上了” 。
王瑶卿为新收的弟子按“玉”字排命名:于玉蘅 。
约一年后 , 于玉蘅即于西单商场楼上那剧场首演了王派的《王宝钏》 , 博得好评 。 谁评的呢?原来是王瑶卿特派程玉菁、梁小鸾去把场、照料、观察、汇报给老师 。 王瑶卿吸着水烟不住点头 , 表示满意 。
王瑶卿考虑到爱徒是大青衣 , 又是票友出身 , 为适当使其也摸摸“把子” , 特别为其“说”(教)了《银空山》的代战公主 。 足见琢玉用心良苦 。
因为于玉蘅的嗓子特别优越 , 王瑶卿倾囊把“看家”的唱功戏目都陆续传授给他 。
于玉蘅|大马神庙”见闻:于玉蘅拜师王瑶卿
本文图片

于玉蘅在《彩楼配》中饰王宝钏
转眼三年过去 , 王瑶卿有意推荐爱徒搭班 , 可挂二牌 。
北平解放后 , “中国戏曲学校”成立 , 最初校址在西城区赵登禹路 。 王瑶卿任校长 , 各行当的教师都是老辈演员 , 唯青衣一行王瑶卿有意安排于玉蘅任教 , 以便为青衣行更好打基础 。
于玉蘅未负使命 , 确实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批青衣演员 , 其中大有成就的多名 。
抗美援朝期间 , 北京京剧界有两场义演 。 第一天是梅兰芳、姜妙香、肖长华、侯喜瑞合作的带“砸涧”的大《春秋配》 。 第二天的剧目为全部《逍遥津》 。 汉献帝为李少春之父李桂春饰演 , 曹操为郝寿臣饰演 , 伏后一角为王瑶卿指定由于玉蘅饰演 。
《逍遥津》这戏中的伏后戏很重 , 唱、念、做、表都很难能 。 而这天于玉蘅的表演不仅王瑶卿满意 , 特别是李桂春、郝寿臣 , 对于于玉蘅的唱念做表都有夸奖 , 前台后台博得好评 。
1981年纪念王瑶卿百岁诞辰的演出 , 王玉蓉演出了《武家坡》 , 于玉蘅演了《算粮》 , 梁小鸾演了《大登殿》 , 一同再现了王派光彩 。
于玉蘅演过一次《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 , 再现了乃师亲授的神采 。 唱出“番儿与我把班散”一句后 , 离位慢步走向台口 , 从容转身 , 更慢举步临近边幕前 , 背手轻捶腰两下 。 这有限的几步台步 , 却体现了规定背景中那太后的身份、气质、心境及年龄 。 原来王瑶卿曾经给他实授过八本《雁门关》 , 自有心得 。
于玉蘅执教数十年 , 极少“彩唱” 。 一般观众见到的最多不过《彩楼配》《金水桥》 。 提起《金水桥》那场戏 , 是一次公演 , 演出于新街口西侧的一个剧场 。 同台还有王金璐的《潞安州》、叶蓬的《坐宫》 , 极为难得 。 可惜那年月还没有录像出现 , 未能留下录像资料 。
于玉蘅今已九十七岁高龄 , 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资历最久的一位 。 除听力差 , 身体非常好 。 有求教问艺的 , 他仍热心指教 。
于玉蘅|大马神庙”见闻:于玉蘅拜师王瑶卿
本文图片

于玉蘅(右)观看张慧芳演出《别宫祭江》后合影
【于玉蘅|大马神庙”见闻:于玉蘅拜师王瑶卿】于玉蘅是王瑶卿最后的入室弟子 , 程玉菁后 , 他早已是“大马神庙”的掌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