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BBC评出的21世纪最佳电视剧,为何是它?



前段时间 , 由BBC评选的“21世纪百大剧集榜单”正式发布 , 引发了各路影迷的争论 。
榜单的第一名 , 是美剧里真正的无冕之王——《火线》 。
现实|BBC评出的21世纪最佳电视剧,为何是它?
文章图片

《火线》海报
1
绝非娱乐 , 而是现实
事实上 , 青睐《火线》的可不仅仅是BBC , 《时代杂志》《娱乐周刊》《综艺》等都毫不掩饰对该剧的热爱 , 将其称之为“电视艺术行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
不仅如此 , 以哈佛、耶鲁为首的众多高等学府 , 也将《火线》列为社会学课堂的讨论对象 , 用以剖析美国社会的众多现实问题 。
但就是这样一部传奇美剧 , 在国内的知名度却远不及其他热门美剧 。
哪怕是美国本土 , 该剧在2002年首播时也是默默无闻 , 低收视、低热度 , 每一季都面临被砍的危险 。 甚至前两季播出后 , 也未能在艾美奖评选中捞到一个提名 。
为何如此?或许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热门美剧 , 《火线》实在缺乏卖点:
作为HBO出品的犯罪剧 , 它不如同门的《真探》那般充满哲学思考 , 也没有像《绝命毒师》那样追求强戏剧性的剧作设计 , 更缺乏通俗意义上酣畅淋漓的叙事节奏和精彩炫酷的高智商对决 。
《火线》故事从一桩街头枪击案开始 , 引出美国东部港口城市「巴尔的摩」内部的毒品交易网络 , 第一季的主线便是司法系统和街头毒贩的斗法 。
现实|BBC评出的21世纪最佳电视剧,为何是它?
文章图片

《火线》剧照
但在这个过程中 , 观众体验到的并不是“邪不压正”的快感 , 而是憋屈且无奈的妥协 。
【现实|BBC评出的21世纪最佳电视剧,为何是它?】在巴尔的摩的贩毒战争中 , 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贩毒集团 , 而是来自司法体系内部的官僚主义 。
起决策作用的警局高层最开始根本无心查案 , 对他们来说 , 这不仅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 还极易影响到警局年均破案率的绩效评定 。
成立专案小组展开调查的原因 , 也只是为了向法官敷衍了事 。
甚至在专案组竭尽全力破案后 , 高层仍以违抗上级命令为由 , 将发掘该案线索的主角James McNulty调动至水警部分 , 明升暗贬 。
而巴尔的摩街头的毒品乱象却并未因此终结 , 贩毒网络仍未摧毁 , 真正的幕后主使依然逍遥法外 , 以这样一个反类型的结局为第一季画上了句号 。
在随后的几季里 , 《火线》终于铺陈开它的野心:第一季的专案小组仅仅只是个引子 , 用以牵引出巴尔的摩的众生百态 。
第二季引入港口工人的视角 , 第三季切入政治选举的内幕 , 第四季走向教育系统的中心 , 而在第五季又通过新闻媒体的讲述来将各个系统链条串联起来 , 呈现给观众完整的社会群像 。
《火线》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 借由电视剧的载体容量优势来详细揭开美国社会体系下的种种病症 , 所有的群像刻画都是为了塑造本剧背后的真正主角——巴尔的摩 。
现实|BBC评出的21世纪最佳电视剧,为何是它?
文章图片

《火线》剧照
2
巴尔的摩 , 真实的群像
想要了解《火线》 , 就得先从本剧的编剧兼制作人David Simon和他的搭档Ed Burns讲起 。
现实|BBC评出的21世纪最佳电视剧,为何是它?
文章图片

Ed Burns与David Simon
两人都非电视行业出身 , 在制作《火线》之前 , 他们一个曾经在巴尔的摩本地的《太阳报》当了12年的刑事报道采访人员 , 另一个则是有20余年工作经验的凶杀科警探 , 随后又在公共学校做了7年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