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清四僧之八大山人,高冷的灵魂天价的画作,残山剩水中的地老天荒

清代前期文坛上名人辈出,八大山人算是最吸引人的一位。他是修行多年的僧侣,诗、书、画往往禅意深幽。他行为怪异,时而疯,时而哑,时而又无比正常。他身世特殊,是明朝皇族后裔,从一出生,就背负了家国衰亡的剧痛。朱耷!清四僧之八大山人,高冷的灵魂天价的画作,残山剩水中的地老天荒
文章插图
八大山人诗、书、画都擅长,是个多才多艺的奇才。同时,他性格孤傲,行事狂诞,不屈己奉人,更不曲意媚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说起来这一切都是有渊源的,往前追溯200多年,八大山人有个同样博学多才的祖先,宁王朱权。八大山人是朱权的九世孙。朱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年轻时自称“大明奇士”。在经史、医学、释道甚至茶道等方面都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鼓琴,创作杂剧12种,流传下来最知名的是《卓文君私奔相如》。他撰写的《太和正音谱》足以让他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声名不朽。朱耷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荫袭的贵族家庭生活中度过的,他天资聪慧,8岁时就能作诗,能悬腕写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小楷,11岁能画山水画,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他早年曾醉心于科举,希望通过仕途而显达。他熟读儒家经典,十几岁时就顺利考中了秀才,接下来,参加科举、踏上仕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巨大的变故在他18岁时突然发生,一切都改变了。那年,崇祯皇帝自缢。改朝换代,对每一个传统文人来说,都是一次难以言说的精神重创,而对朱耷来说,又多了一层更为内在的心理伤痛。他是朱明王朝的直系后裔,和崇祯皇帝同是“由”字辈的人。明亡第二年,朱耷的父亲去世。国家剧变加上家庭变故,他决定皈依佛门。清顺治五年,22岁的朱耷在江西奉新的耕香院落发为僧,在山里一住就是数十年。康熙二十三年,朱耷58岁,他给自己取了个奇特的别号——八大山人。从此,以前的别号都弃之不用。他在自己的画上落“八大山人”的款时,总是竖笔连写,看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据说代表着他作画时的心情。八大山人对艺术痴迷,但不善于经营自己的生活,常常兴之所至,泼墨挥毫,画出的画任人拿走,拿走画的人又往往并不知道画的真正价值。当时有位名叫程京萼的书画家,见八大山人年纪大了,常常衣食无着,便让众人从八大山人那里付钱买画,使他能维持生计。后来,八大山人在离北兰寺不远的地方自建了一所陋室,名其为“寤歌草堂”,仍是作画卖画,过着艰难凄凉的生活。79岁时,孤寂而亡。朱耷!清四僧之八大山人,高冷的灵魂天价的画作,残山剩水中的地老天荒
文章插图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响,他对董其昌的艺术造诣是相当的推崇,但由于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并没有去追随董其昌的那种温静修饰的风趣,他所作的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在其《山水册页》中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作为一个先朝的移民,亡国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体会,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中的山水。他把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和愤懑抑郁,均借笔墨反映出来了,其山水真正是“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八大山人的山水画颇富有诗意,在数量上远不如他的花鸟画多,但画面中所体现的清高孤寂 的品格,丝毫不亚于他的花鸟画。他在构图上多采用“接枝式”,形象往往怪异基本不顾法度,放笔狂涂,已形成了他的一大特色。他的不少作品均取较低的“平远”章法,却又不同于习惯意义上的“平远”,把前景甚至中景的树木画得十分高大,并且让远景的山同样耸立画中,使前景、中景、远景的山水、树石搅在一起,远近形象的叠合使空间感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晚年的八大在构图上经常采用把前景偏于左下角或者右下角,中间加以石坡与上面的峰峦相连在一起,形成一条S形曲线,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升腾。八大山人的用笔一部分滋润而秀雅,一部分则显得劲健而苍秀。八大喜欢中锋用笔,但侧峰皴擦处也很多。山石峰峦先以淡墨勾出轮廓,然后皴出山体,以浓淡横竖的苔点提神,自然朴拙,点叶用饱满的水墨,横的竖的各显其态。晚年八大的山水画风去繁取简,以淡墨干笔为主,融诸家于一体,用笔虚灵,不求法度,洋洋洒洒,意到为止,及其富有节奏韵律。他还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笔法和形式,形成了山水画特有的苍率朴远风格,这些山水通常是一种极干的笔和极少的墨画成,有些甚至看起来像是炭笔画,而不像水墨画 。正如清代戴熙所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八大通过极为简洁古拙的手法因境生意,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八大的山水画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他不需要技巧,因为技巧的运用常常会阻碍内心想法的体现,虽然在画中也可能并不反 映什么美感,但是体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