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接下来的第四章是本书历史叙事的高潮部分:满载意识形态的医学传教士图像对中国受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中国社会又是如何看待和运用这些图像 , 这一章所考察的案例呈现了这些有关病态的新兴观念是如何被吸纳的 。 切入点是第一本翻译为中文的西式绘图本解剖教学书 , 即1851年出版的合信(Benjamin Hobson)的《全体新论》 (A New Treatise on Anatomy) , 作者考察了西方解剖学通过怎样的方式重构或转译了有关身体的观念 , 重点是这一解剖学文本所提供的观看身体、表征身体的新美学、新模式 , 证实了它也是最早、最系统地将文艺现实主义的西方实践哲学译介到中国来的读本之一 。 最后 , 传入中国的新式解剖学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回归本土的精神路标:鲁迅的医学出身和艺术修养“直接导致了他将精准的解剖美学运用于他的一些文学实验当中” , 这种解剖美学是病态的、极度视觉化的和极度现代的;它带有自省性 , 又有多重指涉;它具有多重意涵 , 同时又有深刻的本土性 。 “最重要的是 , 这一美学回应了 , 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整代人的期待和参照体系 。 ” (19页)本土性问题的出现是现代性文化译介的必然现象 , 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进程的真实表征 。
林华与伯驾合作的那些描绘中国人的病态身体的医学肖像画不是孤立出现 , 我们早已在范发迪(Fa-ti Fan)的《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 (袁剑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年)中看到了英国博物学者如何与从事出口洋画的广州画师合作绘制动植物图鉴 , 认识了视觉表现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在博物学研究的视野中 , 作为中西合作产物的绘画成了文化遭遇的场所 , 就像作者所说的“双方都是制造、传播混合文化产品的媒介” 。(71页)韩瑞当然也提到了范发迪的研究 , 指出其意义在于更加强调了视觉文化元素在此类合作中的重要性 , 他说“对这些画作的分析或许可以看作寻回某种‘被遗忘’的历史的尝试 。 ” (《图像的来世》 , 70页)从图像研究到被遗忘的历史 , 在这里再一次显示出作者对于历史图像学研究有着深刻的认识 。
同样是研究伯驾在华的医疗事业 , 也同样使用了林华绘制的这批病人油画肖像 , 如果没有视觉文化研究和图像分析的自觉意识的话 , 就会把这些病人图像仅仅看作是伯驾的治疗记录的补充 。 吉利克(Edward V. Gulick)的《伯驾与中国的开放》 (Peter Parker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 1973;董少新译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年)就是这样 , 他谈到了伯驾与林呱的合作关系 , 也正确地指出了林呱的“这些油画甚少使用明亮色彩 , 强调运用肌肤颜色 , 棕褐色的背景 , 暗褐色的人物外衣 , 具有伦勃朗风格 , 可以巧妙地传达人物的面部特征” 。 但是他更关注的是“这些画旨在大略表现病理学 , 特别是成熟肿瘤(一般有五至三十年)的病理特征 , 这些肿瘤当今西方医生很少遇见 。 约一半的作品具有特殊的价值 , 因为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与伯驾医院报告中对病例的描述是一致的 。 这样的一致性使我们可以很准确地考证出它们的日期 。 在这一半的作品中 , 有30多幅描绘的是肿瘤 , 关于哪些类型的疾病是伯驾主要治疗的这一问题 , 这些画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138页)因此他没有能够深入到在文化的视觉性呈现中发生的观念转译与文化冲突的层面 , 这也说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中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
【肖像|李公明︱一周书记:“病夫”肖像与……文化传译中的视觉性】
- 李健宏|悬赏5万!见到此人请立即报警
- 李焕英|光喊口号的“女性电影”,歇歇吧
- 康有为#除了《美的历程》,还有这些李泽厚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 |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李金占作品展
- 白骨精@《核酸检测》三首作者:李金光
- 刘氏#李白一生娶了4个老婆,为何都悲催还有一婚外情,留下千古佳句!
- Scheffer@古典雅致女性画像——荷兰学院派画家Scheffer人物肖像油画欣赏
- 碧血剑@鹿鼎记中,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李西华,究竟是什么身份来历?
- 梧桐@道尽人间悲欢离合及喜怒哀乐,以美取胜婉约派诗人李清照
- 虎年!余姚著名微雕师李期慈创作《双虎》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