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生|一周城市生活丨城市声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据说 , 人的耳朵能听到20—20000Hz声频范围内的声音 , 用声音去探索我们所身处的城市 , 无论是嘈杂的市井叫卖 , 抑或者切切的悄声低语 , 不同的声响都折射出这个复杂的多面体中或透亮或迷蒙的一面 。
除了捕捉外在的响动 , 声音也微妙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 , 虽然它并不引人注目 , 艺术家关于“在共同聆听的过程中 , 我们发生着什么”的提问 , 让我们重新退后一步 , 留意那些从日常对话里升腾的声音 , 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幻化成相悖或者共鸣的话语 , 重新进入对话系统 。
来自西安的青年艺术家赵曼妮此次带我们回顾两次发生于独立艺术空间有关「声音」的展览与活动 , 探求城市中的独立空间所形成的“声场”实验 。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城市·声音·切片
最近 , 一场关于光影与声音交互的装置展览落地在西安“不定”独立艺术空间 。 回想起这个展览的策划和交互设计师苏海尧对项目的构想 , 作为空间的主理人和策展人 , 想要再度回顾此次展览带给我的触动和思考 。
项目的灵感来自于艺术家苏海尧从工作室回家途中所看到与之交错的行人、路灯、树木、街道的影像以及城市中穿梭层叠的各种声音 。 他将途经的路程中植被的覆盖率植入在个人行动轨迹下 , 推算了一个公式 , 并将其作为一个编程运算规则嵌入他制作的光影与声音的交互装置中 , 再一次将个体经验所产生的规则带入一场更大的实验场 。
他由此提出:人是不是机器?
这个问题的抛出 , 让身处在充满冰冷规则和机械式运作的城市中的我们 , 反思人在城市中存在的方式是否会一直被运算 , 被规范 , 被操纵?
雷雨生|一周城市生活丨城市声场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本文图片均由赵曼妮提供
展览现场里 , 艺术家将沿路的城市景观脱离现场带入空间 , 图像分散在墙面无意识地组合聚焦进观众的视线 , 碎片式地激活城市中公共的日常痕迹 , 使其作为一场“话外音” , 链接了艺术家和观众所处的城市语境 。
而来到展览现场互动的观众则通过空间中的白噪音 , 从“个人”的经验出发 , 看到主动破除机器运转的纯代码后的光影痕的流动;与此同时 , 艺术家将计算出的理性公式呈现成有温度的光晕投射在桌面 , 我们原本需要阅读的二次函数公式瞬间被解构了 , 它的映射便像是一个图像 , 一句诗歌 , 又或者只是一束光的存在…
整个展览现场在放大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下充斥着一种人与自然、科技之间微妙的和谐与冲突 。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人是不是机器?也许我们有了一个答案——即使大数据下被编辑的“个体”可以作为一个数字 , 一个符号 , 一个代码存在 , 但永远不要低估个体经验背后的复杂性并试图用一种算法覆盖掉所有的可能和想象 。 科学运算背后的便捷和现代化其实是一种幻觉的制造 。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
雷雨生|一周城市生活丨城市声场
文章图片

雷雨生|一周城市生活丨城市声场
文章图片

观众在现场进行互动装置体验
伴随有关声音互动装置展的余声 , 近期 , 我们邀请到跨艺术专业人类学研究生雷雨生持续对“声音”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寻找“声音”在城市中的不同切面 , 发起一场城市空间中的“声感”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