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和合文化在天台①丨干漆夹苎上的高贵( 三 )


文章插图

可历史还是一次次地垂顾了这个虽穿梭于山林田野,却心比天高的“干漆夹苎”,使它一次次逃过劫难,幸运地传承了下来。
当我们在故宫的梁柱、藻井上,在十三陵地下宫殿的棺椁上,惊奇地发现“干漆夹苎”已经留下深深的印记。它是何人所为?又怎么会从天台的深山里悄悄走出来?迁徙到遥远的皇宫大殿,或是更远的地方,没有人能告诉我。也许是为了养家糊口的工匠,他们闯荡江湖,而将技艺传到远村他乡;也许是皇宫某位大臣在民间慧眼识宝,从而将纯朴的工匠领进了皇宫……在不经意间,“干漆夹苎”得到了恩宠,但终究没能因为沾上那皇家之气而大红大紫,随后而来的,又是相当漫长的蜷缩和黯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天台山很多寺院开始整修,佛像重塑,梵声响起,一切都如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一些在民间蛰伏多年的工匠,背着行囊,走进了寺院的山门。一尊尊用“干漆夹苎”制成的佛像,巍然矗立在大殿上。
工匠&和合文化在天台①丨干漆夹苎上的高贵
文章插图
工匠&和合文化在天台①丨干漆夹苎上的高贵
文章插图
与历史上许多场严冬过后一样,“干漆夹苎”又一次无拘无束地伸展腰肢,抖落着青翠,摇曳着火一般的激情。“干漆夹苎”技艺传人汤春甫创办了天台山佛教城,用古老的“干漆夹苎”制作出一尊尊光彩夺目的佛像。数年后,一座宏大的“干漆夹苎技艺”传承基地,在缓缓流淌的赭溪岸边拔地而起。终于有一天,那充满东方神秘美感的佛像,开始走出天台山。它们飘过了蔚蓝浩渺的太平洋,飘过了微风荡漾的莱茵河。许多惊讶的眼光开始聚集在它们身上。那些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不仅惊叹它的优美,更惊羡它技艺的精湛。在古老的中国乡间风雨飘摇了1700多年的“干漆夹苎”,终于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金碧辉煌的殿堂。
质本贵来还贵去。降生于野林草屋而又自命不凡的“干漆夹苎”,终究是那么高贵,终究不会是下里巴人。
(2006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