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与古希腊文明 , 有一个共同点是春秋战国时 , 中国开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古希腊也在这时开始璀璨夺目 , 两个文明不约而同的大师辈出 , 深刻影响了后世东西方文明 , 非常巧合 。
不过 , 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出现又有所不同 , 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漫长积累 , 才在春秋战国的特殊时代氛围中 , 孕育出了诸子百家 , 而古希腊文明却几乎是突然爆发 , 缺少文明漫长积累的环节 。
本文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能迎来文明大爆发 , 诸子百家一一亮相 , 并不是偶然因素 , 而是数千年的漫长积累后的必然结果 。
从考古上看 , 中华文明呈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历史极其悠久 , 距今9000余年的贾湖遗址中已有骨笛与甲骨刻符等 , 距今8000余年的查海遗址中已有“真龙” , 之后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薪火相传;二是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 中原地区只是文明发源地之一 , 且并非唯一 , 比如远在中原之外就有内蒙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明、四川三星堆文明等 。
更重要的是 , 上古时的中华文明 , 虽然局部一些文明部落可能惨遭灭绝 , 但文明总体上一直传承了下来 , 以“尖底瓶”文化为例:
本文图片
尖底瓶是一种造型奇怪的陶器 , 是仰韶文化非常重要的祭器 , 主要目的用于盛酒 , 科学检测尖底瓶内发现酒的痕迹 , 以及还作为承载灵魂的“魂器” , 一般放在墓葬中 , 考古在高等级墓葬中发现不少“大型、薄皮”的易碎尖底瓶 。 经过多年演变之后 , 后来形式出现诸多变化 , 但甲骨文中的“酒”得“酉”部就形似尖底瓶 。 春秋时期 , 孔子见到一种叫“宥坐之器”(后称欹器)的陶器 , 特征是“虚则欹 , 中则正 , 满则覆” , 装满水就歪 , 装一半水恰好就正立 , 与尖底瓶特性一模一样 , 孔子见后感慨地说“满招损 , 谦受益” , 因此中庸之道可能就始于尖底瓶“虚则欹 , 中则正 , 满则覆”的特性 , 另外“座右铭”就源于“宥坐之器” 。 与此同时 , 尖底瓶的魂器功能 , 在古代长期存在 , 甚至在宋元墓葬中还有所发现 。
回头再思考一个问题:上古先民为何要造出这种奇怪的尖底瓶 , 并一度将之赋予无上地位?原因很简单 , 上古先民一度以果实为食 , 而果实有果核 , 更神奇的是果核种下后可以重新长出果树 , 这对上古先民冲击太大了 , 他们也想自己像果核一样“凝聚旧魂、孕育生命” , 于是进而对果核产生了一种崇拜 , 最终才会造出果核造型的尖底瓶 。 下图 , 果核造型的陶器 , 几乎没有什么实用功能 。
本文图片
可见 , 一个小小的尖底瓶 , 却反映了大问题 , 不仅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 中途没有断绝 , 而且也可以看到古人从粗陋的尖底瓶上 , 慢慢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精髓 , 比如“满招损 , 谦受益”、中庸之道、座右铭等 。
到了夏商时期 , 中国不仅出现了“成熟文字”——甲骨文 , 还出现了一些典籍 。 商朝甲骨文中的“典”字 , 就是众多竹简连在一起的样子 , 说明商朝已有典籍 , 而甲骨文中的“书”字 , 就是一个人抓笔的形象 , “典”与“书”两个字确定无疑的反映了商朝已有书籍 , 甲骨文卜辞应该只是其庞大书籍中的一部分 。 也就是说 , 不谈传说中的伏羲八卦 , 以及上古河图洛书之类 , 最迟在夏商时期 ,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 就已经出现了书籍 。
- 油画$西方艺术大师们的油画作品细节,望尘莫及!
- 四大文明古国&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 礼乐文明|解读丨“通情达礼”的当代启示
- 卓木强巴$《玛雅三千年》:揭秘玛雅文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 三星堆文明!《山海经》答问系列读懂三星堆文明,必须要理解《山海经》的历史价值!
- 匈奴&长城最重要的关隘 被誉中华第一关 千年“错字”匾额无人敢改!
- 剪纸艺术|“虎”佑中华!聊城两位女教师创作冬奥主题非遗剪纸作品,迎冬奥庆新年
- 社区$潍坊奎文新时代文明实践:挥春送福气,墨香暖人心
- 琅琊王氏$中华的第一望族,出了92位宰相,36位皇后,36位驸马,名字听着挺耳熟
- 银达子|中华戏院与河北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