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智#在明代,从县令被调到知县,被调整人为何还会欢天喜地去上任
明、清时期的《顺天府志》以及《宝坻县志》均记载了这样一位官员:“武德智,馆陶人,由乡进士令原武,有善政,以嘉靖十四年荐移知宝坻政,平事练民,有前武后武之称,犹汉代之呼大小冯君也……”
文章插图
清光绪年间《顺天府志》记载的武德智
大概意思就是在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以举人出身任河南省开封府原武县令的馆陶(时属山东省东昌府,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人武德智因为很有政绩,被举荐到北直隶顺天府宝坻县任知县。由于政务平实,处事干练,在民间他和前任武尚信一起就有了“前武后武”的美称,这是效仿汉代时先后担任西河上郡太守的冯野王、冯立兄弟俩,因为居官清廉公正,治绩优良,受到吏民赞美为“大冯君和小冯君”的说法,后来就以这个典故称誉家族中人相继为官并均有政绩者。
当然对于稍懂一些历史的人来说,难免会对武德智由原阳令调任宝坻知县会感到诧异,因为在古代县令和知县都是属于管辖一县的最高长官,只不过在不同的朝代称呼不同、级别不同罢了。县令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知县则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它们的级别一般来说县令是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因此单从品级上看县令要大于知县。
那么武德智为何因为有“善政”却由县令调整为知县呢?这样不就相当于贬官了吗?
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是毫无必要的,按照明朝的官制,在县一级是只有知县,而没有县令的。至于志书记载武德智原来是“令原武”,后来又“知宝坻政”,这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想来应该就像书法作品里要避免重复字出现的道理一样吧,如果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现两次“知某某政”是不是显得就有些不太美观?所以在明朝把“县令”看成是“知县”也是没错的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明朝的行政管理体系及官员设置
那么武德智从原武荐移到宝坻担任知县,是对他有“善政”奖励吗?
当然是奖励了!在明朝时,原武和宝坻是无法相比的。
论地理位置及政治地位:
【 武德智#在明代,从县令被调到知县,被调整人为何还会欢天喜地去上任】原武只是普通的一个县(1950年,原武县和阳武县合并成为原阳县),在明朝时期还时常受到黄河泛滥、改道的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各地的志书上经常可以看到“河决原武”、“河决阳武黑阳山”的记载,作为决口发生地的百姓时刻面临水灾影响,生活贫困、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官员们的精力则全部用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方面,稍有不慎,如果因失职造成巨大损失,不只是丢官甚至要丢脑袋。
文章插图
明朝的开封府原武县及黑阳山
而宝坻则不一样了,它属于北直隶顺天府,是真正的天子脚下,还没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达,有“畿东大邑”之称。到这里当官则不需要太过于关注民生,而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如果干出成绩或者是能够“攀龙附凤”,飞黄腾达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
文章插图
位于京畿之地的宝坻县
从面积人口等方面看
按形成于明末清初的《类书集成》的数据: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海波东#斗破苍穹:云韵主题曲一出,拥抱结束,萧炎后悔在魔兽山脉当圣人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玫瑰|失业在家好久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 上海|在上海这些地方,足不出“沪”即可享受“年味”
- 陈珊|完美伴侣:没有家庭,事业成功的意义又在哪里?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