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区$青未了||抖出我在大观园里的少见多怪

大观园对我来说是有触感的。
【 商埠区$青未了||抖出我在大观园里的少见多怪】这倒不是说看了《红楼梦》,留下过什么触目刻骨之类的印记。但有这样两件事,与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昭然着我青年时期的少见多怪。
记得刚来省城工作的时候,月工资不到四十元。所以不是太远的路,往往动“11”号车。这,正好给了我熟悉济南 筋骨脉络、五脏六腑的机会。
周末前一天,同事问我要去哪儿玩。我说,找同学去。他说,也别光找同学,可以去大观园看看,出去咱单位朝南走,上了天桥,从南头下来,就是经一路,再往南是经二路,大观园就在经四路口。第二天,应了同事指给的地图,“11”号车开动了。
哟!还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了!一个壮阔精致昌繁的四合院,四围都是古朴典雅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店面,三三两两的人群。茂昌眼镜店,精益眼镜店,大观园商场,还有一些小吃类门店……字体各异的店铺号逐一摄入我的心底。哦!还有大观影院,改天可以来看场电影了,心里琢磨着,一丝惬意涌上心头。
突然,狗不理包子的招牌跃入眼帘,目光锁在那个“狗”子上,想起母亲在世时给我说一件事:狗不理包子挺有名,好吃。
名字这么不好听,狗都不理,为啥还有名啊?
你别这么说,你姥爷说过,人家狗不理包子是“半发面,水打馅”,活面用料都讲究,皮的皱褶也多,蒸熟了像开了的菊花,吃起来肥而不腻,济南就有卖的。你姥爷干营生,天南地北跑得多,他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是一个姓高的先生,小名叫狗子,天津人,为人厚道肯干,从学徒到自己干,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兴隆,店铺门前买包子的人常常挤成一个蛋儿。他卖包子的时候,别人叫他,他没空理会,时间一长,就有了“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的说法,后来就传成了“狗不理”。望着眼前的字号,我回望很多。原以为母亲说过的“狗不理”应该写成“苟不理”,是说包子太好吃,假若不理它,那就会后悔、遗憾……
直到写这篇小文时,引经据典才知道,理解成“苟不理”是不对的,狗不理包子是百岁老者了,据说那个老佛爷也吃过,并作诗赞美过。目前,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漫步泉城大观,就联想起北京上海的大观园,三者都源起于《红楼梦》里大观园,但却各有特色。那天与同事闲逛,他说,几经岁月雕饰,大观商味浓了,文味淡了些。在早大观园是老商埠区说学逗唱的地方,有名的晨光茶社就是这地儿的文艺符号,当然,这不排除更多的当街说唱献艺的,所以当时就有京城学艺、津门练艺、济南踢场子的说法,那些想在全国混点名气的,一般绕不过这三道坎。据说现在济南有“曲山艺海”之称,也多源于此。商味儿是文化潮的衍生物,这应是当时的写照,也是顺乎成理的。联想北京、上海大观园,除了充裕的文娱功能、体量大之外,还多由山水景观点缀,树木植被也为典雅古朴之韵融入清新自然,目前上海大观园是市五星级公园,北京大观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另一少见多怪的事,也发生在大观园。记得三十多年前,一次和对象去看电影。临进场时,匆忙买了两盒健力宝,一人一盒。至于看的什么片子,已经模糊了。昨天问老婆,她说也记不住了,可见当时的心思并不在焉。只记得那天开演不久,就想把健力宝打开。先是用手撕盒顶部凸出来的那个硬纸角,挺厚但不长,撕起来挺费劲,怎么撕也撕不开。就开始用牙咬住,用吃奶的力气仍没撕开。年轻小伙还制服不了一个硬盒子,我心有不甘,继续尝试各种方法。可能我的执着举动被邻座发现了。他说盒子那侧有个吸管,吸管插在上面那个小孔里就能喝了。我把吸管撕下来,可又找不到吸孔,怀疑这个盒子本身可能就没有吸孔,又开始起先的动作,当然心里更添了焦急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