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课堂 挖掘地方资源为“双减”助力
“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黄黄金丸紧紧靠,果子似球批绒毛……”话音未落,台下的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争相喊出答案:枇杷。这一幕发生在临平塘栖第三小学的“米塑”教室里,当天下午,塘栖“米塑”非遗传承人贾小燕来到课堂,教授孩子米塑技艺,近距离体验非遗。
文章插图
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只见五颜六色的糯米团子在孩子的手掌间翻滚揉按,不一会儿,形态不一的枇杷就从孩子们手里“长”了出来,有的大小相间、有的个大饱满,“这一看就很好吃。”贾小燕不时夸奖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文章插图
塘栖三小的“米塑”教室里,每到周二、周五下午总是热闹非凡。“米塑是我们塘栖平时婚宴、上梁时候的特色,但相对制作、调色都比较麻烦。”作为塘栖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塑”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用手工捏制而成,题材、用途等都和塘栖当地的民俗风情紧密相关,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学会、制作,贾小燕总是费劲心思设计出一些有地方特色、又简单的小玩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文章插图
【 孩子们&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课堂 挖掘地方资源为“双减”助力】枇杷、立夏狗、莲蓬……这些极具塘栖地方特点的小作品都会轮番出现在课堂上,也让孩子们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在这里做过枇杷、胸针这些东西,像是捏橡皮泥一样。”塘栖三小学生张乐怡举着自己刚刚创作的“棒棒糖”说,学习“米塑”制作,自己不仅知晓了不少家乡习俗,动手能力也大大提升了。
文章插图
“将非遗项目引进课堂,既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助力了学校双减工作的推进。““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塘栖第三小学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丰富和完善课后服务课程。在减轻孩子们学业负担的同时,以运河文化为传承载体,充分挖掘地域特色亮点,还推出了诸如《水宝教我学方言》《皮影戏》等精品课程。此外,该校的学生们每周都会化身古镇小导游,在塘栖水北街上为游人们介绍着风土人情、文化故事等。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