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只梅瓶引发的诗酒故事( 二 )


水华疏影两梅瓶 ,
日月交辉耀酒星 。
古韵今风传美器 ,
吉州叙府醉娉婷 。
刘晓玉不愧为知名陶艺团体“冰蓝公社”成员 , 一群既将泥巴当艺术玩、又将艺术当泥巴玩的人 , 经常相约在景德镇“冰蓝公社” , 除了玩泥、喝酒、清谈 , 还有诗和远方 。 所以 , 刘晓玉这首七绝蕴含了好几个陶艺情境和诗酒意象 , 显示出她旧体诗的功底 。
“调朱旋滴梅瓶水 , 读过唐诗再点看 。 ”就在我和刘晓玉共同的好友姚泽民、吴志和一起欣赏她的诗并为她“两”字诗眼所折服时 , 她语音我——我按下了免提键:
“你们看到我写的诗了吗?”她已从朋友圈得知我们仨在一起 。
“必须滴……”
没等我把话说完 , 她便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您几-两-酒量?”
她在“两”字上的延时 , 让我明白了她明知故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
“五-两 。 ”我一语双关地回复道 。
“哪五-两?”咱俩心有灵犀 , 但她还是想知道我们对她诗意的理解 。
“两种花卉:水华(莲花别称 , 指五粮液莲花纹酒瓶)、疏影(梅花雅称 , 指剔刻梅花纹瓶);两个梅瓶:吉州窑梅瓶、五粮液梅瓶型酒瓶;两种颜色:黑釉瓷(月)、白玻璃(日);两种材质:陶瓷(古)、玻璃(今);两个地方:吉州(现吉安)、叙府(现宜宾) 。 ”在两位好友的智力支持下 , 我扳着指头从“一两”数到“五两” 。
“阿立是半斤八两 。 ”姚泽民一把夺过我的手机给刘晓玉解读道:“还有古今两个时空、日月两个星球、天上地下两枚酒星 。 ”
“你们真行 , 我服了 。 ”她一边夸赞 , 一边补充道:
“吴老师照片拍得真棒 。 阿立七律写得好 , 您赶紧和一首吧 , 几位好友都和了 , 最好在我抵达景德镇前写好 , 然后发朋友圈 。 我挂了 , 哈!”完全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口吻 。
我拿起手机 , 看了看右上角的显示 , 现在离她夜里抵达景德镇北站还有两个多小时 , 我松了一口气 。
道别两位好友 , 我乘车穿行在华灯初上的北京城 , 凝视手机里那张两只梅瓶同框的照片 , 回味刘晓玉那首意境高远、语言细腻、情深意浓的七绝:一只小小的梅瓶 , 却凝聚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生命意识 , 既可以为我们的生活造境 , 又可以为我们的远方赋诗……
我的思绪一下子由长江起点的宜宾飘移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德镇 , 飞到了吉安市永和镇 , 又由刘品三、刘晓玉父女穿越到了宋代吉州永和镇最负盛名的制瓷名匠舒翁、舒娇父女 , 我深深地为“新时代的‘舒翁’‘舒娇’”父女将吉州窑陶瓷事业接驳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传承与创新所吸摄了 , 我迅速打开脑洞、搜索枯肠 , 终于在约定时间内 , 和诗一首七律《当经典五粮液遇到吉州梅瓶》 。
写旧体诗就像做瓷器 , 是放在模子里烧出来的 , 而放在什么样的模子里就会烧出什么样的瓷器 。刘晓玉和我的七绝七律先后上传 , 遂引来陶艺大师、诗坛大家的一番热议 , 既有为刘品三大师的手作梅瓶和刘晓玉的即兴七绝而点赞的 , 也有为吉州窑梅瓶和五粮液同框“黑白配”照片而称道的 , 更多则是对我七律诗的提点——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老师委婉地指出了我原诗中首尾两句“五粮玉液蜀山青”“宝泥蕴玉见真经”中“玉液”“蕴玉”有“二玉重出”之嫌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老师提醒我务必厘清吉州窑之“永和古镇”和景德镇之“瑶里古镇”的先后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