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三 )


许多学者表示目前难以给出确定回答。因为在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尚未发现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表示:“究竟是文化的直接影响,还是不同地区人们的心智发展到了相同的水准?就目前来看,传播路径还存在缺环。”
多位受访学者坦言,史前文化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史前记忆需要共同唤醒。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文章插图

马家窑彩陶文创产品。
相似的彩陶文化背后,是相似的农业社会。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欧亚大陆两端史前农耕文明的代表,就像“量子纠缠”一样,几乎同时兴起、同时衰落。
然而,前者的农业社会在解体后逐步形成了畜牧经济和游牧经济,而后者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在吸收畜牧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并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文化。
“造成两大文化相似性的原因,以及两个相似文化体走上不同发展历程的原因,都值得深入探究。这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李新伟说。
基于对同一谜底的渴求,中国与罗马尼亚的考古学者曾对罗马尼亚一处农业村落遗址进行联合挖掘。
近几年,中国考古学家还对土库曼斯坦的纳马兹加文化彩陶展开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彩陶相似的锯齿纹。
在中国专家“走出去”的同时,许多海外专家也被“请进来”。近几年,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多家国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来到黄河上游,与中国专家一道进行考察。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文章插图

马家窑彩陶文创产品。
李新伟表示,马家窑文化和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工作是当今中外合作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相关国际合作在为我们引进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也让这项地区研究放在更具国际化的背景下展开——既面向我国的中原地带,也面向辽阔的亚欧草原。”
【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