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吃橘子的最好季节 , 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橘子 , 自古以来便备受诗人喜爱 。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就曾言“有园多种橘 , 无水不生莲” 。
北宋著名吃货兼词人苏轼在品尝了橘子后 , 还专门写了一首词 , “香雾噀人惊半破 , 清泉流齿怯初尝” , 读后直流口水 。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 。 新苞绿叶照林光 。 竹篱茅舍出青黄 。
香雾噀人惊半破 , 清泉流齿怯初尝 。 吴姬三日手犹香 。
本文图片
屈原在遭馋被贬 , 即将远离国都之际曾写下一首《橘颂》 , “后皇嘉树 , 橘徕服兮 。 受命不迁 , 生南国兮 。 深固难徙 , 更壹志兮” , 寥寥数语便写尽了“橘”的坚贞 , 被誉为“千古咏物之祖” 。
自此之后 , “橘”这个意象便成了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象征 , 后世无数文人借此抒情言志 。
汉代无名氏有诗云“橘柚垂华实 , 乃在深山侧” , 表达的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 。
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七》 , “江南有丹橘 , 经冬犹绿林……徒言树桃李 , 此木岂无阴” , 既赞颂了橘傲霜斗雪的精神 , 也流露出了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 , 引人共鸣 。
而苏轼这首《浣溪沙·咏橘》 , 虽无深刻的思想情感 , 但胜在描写细致 , 生动形象 , 读完直流口水 , 不愧是吃货!
本文图片
词的上半阕运用对比的手法 , 将“橘”这个意象烘托得异常鲜明突出 。
开头一句“菊暗荷枯一夜霜” , 点明了季节——冬天 。
“菊暗荷枯” ,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另一首诗《赠刘景文》 ,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同样写菊花凋零 , 荷叶枯萎 , 所不同的是《赠刘景文》一诗中暗含对菊花傲霜精神的赞美 , 而此处主要还是为了渲染环境氛围 。
“菊暗荷枯” , 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但是词人却偏偏说“一夜霜” 。
其实这样的写法在诗词中很常见 , 其目的多是为了强调季节变换 , 营造环境氛围 , 苏轼这里也是如此 , 写尽了冬日的凄冷萧瑟 。
而且 , 这里还有一层含义 , 经霜后的橘子更加甜美 , 就像白居易在《拣贡橘书情》一诗中所言“琼浆气味得霜成” , 为下阕描写“尝橘”的种种情态埋下了伏笔 。
本文图片
接着一句“新苞绿叶照林光” , 金黄的果实和翠绿色的叶子交相辉映 , 远远望去 , 一片光亮 。
这里最为人称道的还属“照”字 , 宛如一道光 , 冲破了“菊暗荷枯”的黯淡画面 , 令人眼前一亮 。
看似轻轻一点 , 实际却将橘子亮丽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 足见词人笔力不凡 。
而紧接着的一句“竹篱茅舍出青黄” , 不仅突出了橘子生长之茂盛 , 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许清幽 。
“竹篱茅舍”是咏梅和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经典意象 , 象征着清幽雅致 。
青黄相间的橘林中 , 掩映着竹篱茅舍 , 冬日萧条的山间 , 见到这样的画面怎不令人陶醉?
词人不仅绘其形 , 描其色 , 更欲夺其神 , 出其魄 , 他对橘子的偏爱由此可见 。
本文图片
再来看下半阕 , 描写的是“尝橘”的情景 , 有意思的是 , 词人并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写 , 而是从女性着手 。
- 苏轼|西湖记想苏东坡
- 苏轼&和尚让苏轼留下笔墨, 无奈留写一副对联, 后人说这是在骂你!
- 中秋!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词, 没有豪放豁达, 有的只是悲情和婉约!
- 大文豪!大文豪苏轼这首诗自相矛盾,是他写错了还是故意为之?
- 春游$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词,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醍醐灌顶!
- 欧阳修$苏轼一首最落寞的词,仅四句便写出世间最深的孤独,被传颂千年
- 美成@苏轼之后在词的创作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词人是周邦彦!
- 焦釜&为表达“我好穷”,苏轼辛弃疾都写过大作,前者实惨,后者太调皮
- 苏轼|辞旧迎新,苏轼这首诗,一定要读一次!
- 蒲草&他因一首诗打动苏轼,与苏轼结下一段旷世友谊,知音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