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古斯塔夫·马勒:一百多年前,他把一首首唐诗谱成了交响乐

今年是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逝世110周年 。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马勒是第一位为中国唐诗谱曲的交响乐作曲家 。 他的《大地之歌》让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笔下的诗句跨越了万水千山 , 同欧洲壮丽的交响音乐融为一体 。
语言|古斯塔夫·马勒:一百多年前,他把一首首唐诗谱成了交响乐
文章图片

下文经授权摘编自《古典乐的慰藉》 , 韩嘉天著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1月版 。
对生命的思索
古斯塔夫·马勒的《大地之歌》 , 像是写给女儿的 , 也像是写给自己的 。 马勒的音乐思想比较复杂 , 但这部作品的原始动力或者说创作冲动却很简单 。 1907年 , 马勒不满5岁的长女玛丽亚因病在他面前去世 , 同年他自己也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 。 一直以来 , 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马勒 。 此刻 , 他走向了理解生死的那扇门 。
语言|古斯塔夫·马勒:一百多年前,他把一首首唐诗谱成了交响乐
文章图片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 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 , 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 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 , 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 。 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 , 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 , 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 。 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
《大地之歌》是一部充满了爱与敬意的作品 , 是对女儿、对生命、对自然甚至对死亡的爱与敬意 。 马勒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与了悟都化作音符 , 谱写在了这部作品里 。 此曲大概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个人化的创作 , 但是未及公演 , 他便溘然长逝 。
如果只看名字 , 人们也许会认为《大地之歌》是一部单纯描写自然之美的作品 , 类似维瓦尔第的《四季》或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 。但马勒的音乐所表达的不只是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 , 虽然有记录表明马勒酷爱户外运动 , 对自然环境的迷恋绝不亚于上面这两位大师 。 但是 , 当一个人经历了一些事 , 回过头来再去面对自然 , 又怎么会与从前一样呢?
山间的小鸟在叫 , 树林里吹来清凉的风 。 还是从前的景象 , 但此刻马勒对自然的描述 , 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看法 , 这也是《大地之歌》最迷人的地方 。 当我们侧耳聆听时 , 不妨拋开美的诸多现象 , 随马勒一起走进自己 , 深入地思考那“欲辨已忘言”的真意 。
从中国古体诗到德文近代诗 , 从歌词到交响曲 , 中间经过一系列嬗变 。 翻译界有 “诗不可译”之说 。 意大利有句谚语 , “Tradutore Traditore”——“翻译者即背叛者” 。 即使不算 “背叛” , 在翻译中 , 每个译者也都会面临贝奈戴托·克罗齐所说的两难——“不是忠实而丑 , 就是不忠实而美” , 甚至会将诗的奥妙蒸发 , 散失在文字转换中 。
语言是诗的载体 , 但不应变为诗的囚笼 。 诗之所以为诗 , 不仅在于格律声韵、语法修辞等外在的“形” , 更在于其借助语言来表达又超越语言而存在的 “意” , 即诗内在的“神” 。
音乐之为音乐 , 也正如诗之为诗 。 言不尽意言外意 , 弦上有音弦外音 。 “诗意”“乐思”都可以意会传心 。
马勒认为音乐是“心灵感受的艺术” 。 据说 , 马勒在维也纳大学学过哲学 , 也曾经想当诗人 。 罗曼·罗兰曾评价马勒是“一个转向内心世界的人 , 一个有真诚感受的人” 。 《大地之歌》堪称马勒“心灵感受”之作 , 他用心感受“诗意” , 并为“诗意”谱曲 , 与“诗意”融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