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分布在浙江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早期遗存距今1万年前后,考古发现了房址、柱洞、红烧土面、灰坑等反映定居生活的遗迹,疑似收获工具的镰形石刀,用以砍伐和加工木材的石锛和石凿。红烧土残块中发现大量炭化稻壳,通过浮选发现了炭化稻米,从陶片断面上观察到陶土中掺有稻壳,可以推测,稻已经成为当时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以上发现揭示,上山文化先民应该已经开始实施某些耕种行为,例如通过砍伐和焚烧植被开垦田地、播撒稻种、定居管理稻田、待稻成熟后使用特定工具收获,等等。如是,稻作农业起源或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
农业起源是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某些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赖逐渐加强,最终这些植物和动物进化成为必须依靠人的帮助才能进行正常再繁殖的特殊物种,即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而人类社会也相应地演变成为必须依靠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为基本生活资料来源的技术社会阶段,即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骤然变革。这个过程以稻作农业最为典型。
稻作农业起源过程历经数千年之久: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人类开始定居并耕种稻,标志着稻作农耕的出现;直至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耕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主体,标志着稻作农业社会正式形成。
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起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目前考古发现的属于这一阶段的相关遗址有:湖南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浙江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嵊州小黄山遗址和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和邓州八里岗遗址等。在这些遗址都出土有一定数量的水稻遗存。另外,开展过系统浮选的遗址还出土了稗草、飘拂草、萤蔺等常见稻田杂草。杂草是以人工生境为生长环境的特殊植物群体,其中的田间杂草与人类耕种的农作物相伴而生,因此遗址出土的田间杂草可以间接反映农耕生产情况。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些考古遗址还普遍出土了野生的动物遗骸和植物遗存。例如在贾湖遗址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鱼骨,以及鹿、牛、兔等野生动物遗骸,浮选出土了菱角、莲藕、栎果等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显示,与采集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相比,出土的水稻遗存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换句话说,当时的社会经济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渔猎),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仅仅是辅助性的,生业形态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在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中的早期阶段。
【 采集&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一脉相承】距今7000至6000年间仍处在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这个阶段的考古遗址数量较多,其中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最具代表性。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数量惊人的水稻遗存,也包括大量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菱角、芡实、莲子、栎果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田螺山遗址几个储藏坑内集中出土的栎果。作为淀粉类食物,栎果与稻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收获季节、食用方式、营养成分、储藏功能等,所以对人类而言,这两类食物是可替换的,如果其中一类能够得到充分供应,就没有必要获取另一类。栎果含有苦涩的单宁,脱除工艺复杂,所含蛋白质和纤维也比较粗糙,口感差,不易消化,因此人类如果能够收获足够的稻谷,就没有必要采集栎果为食。大量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特别是栎果储藏坑的发现说明:虽然稻作农业生产在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收获的稻谷不足以养活村落居民,仍然需要通过采集获取野生植物资源。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